坐拥三江之源、被誉为“中华水塔”,青海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海还是全国第四大沙区和“三北”工程重点省区,全省沙化和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354.42万公顷(3.53亿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3.8%。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青海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不畏艰辛、久久为功,持续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动重点沙区实现“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大漠生绿荫。摄影:洪玉杰
牢记“国之大者”,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40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创造性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和“三北”工程建设,走出了具有青海特色的防沙治沙路子。根据青海省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全省荒漠化土地5年减少8.8万公顷(132万亩),年均减少1.76万公顷(26.4万亩),沙化土地5年减少10.63万公顷(159.45万亩),年均减少2.13万公顷(31.95万亩),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呈现“双下降”良好态势。
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从实际出发,防沙治沙工作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近年来,牢记“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全省上下把防沙治沙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不断完善防沙治沙机制,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持续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事业,加强沙区防风固沙生态绿色屏障建设;制定印发《青海省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引导广大群众参与防沙治沙发挥积极作用。而且,为积极构建防沙治沙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管理责任制,省政府与各州政府签订《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各级党委政府严格落实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全面加强沙区林草植被保护修复,持续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在此基础上,我省全面加强林(草)长制体系建设,建立“林(草)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和“河湖长制”“林(草)长制”联动工作机制,并完善林草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科学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救助、繁育等工作,全面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严格落实“双包五联”“五查五促”工作机制,全省森林草原连续37年未发生重特大火灾。
全面科学布局,提升防沙治沙整体成效
敢把沙漠变绿洲,艰苦卓绝的努力,几十年代际相传,防沙治沙终于从愿景成为现实,留下了丰富的治沙经验和感人的治沙故事,成为时间的丰碑。
刚刚召开的全省防沙治沙暨“三北”工程六期推进会明确了“任务书”和“路线图”,省政府与海西、海南、海北、玉树、果洛、黄南州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青海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全面科学布局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任务,严格履行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依法严守沙区生态保护红线,因地制宜,传承沙珠玉治沙经验,将工程固沙与生物固沙相结合,用精准的治理措施不断提升防沙治沙整体成效,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良性循环。
柴达木盆地是全国八大沙漠之一,沙化、荒漠化严重地区,海西州位居于此,治理任务艰巨。近年来,海西州聚焦新时代防沙治沙工作任务,站位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大局,深远考量海西生态建设长远规划,进一步明晰荒漠化防治思路,结合海西州生物地理单元和生态功能区空间布局,初步确定了“一屏、三区、多廊、多点”全域生态建设布局。
海南州作为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主防线,全省荒漠化治理主战场,着力构建“三江源、青海湖、黄河流域”三大重点生态圈,通过工程固沙、生物治沙、人工造林、退化草地治理、光伏治沙等多种治理措施,加快推进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促使木格滩、共和盆地及环青海湖地区荒漠化沙化防治取得积极进展,草原、河湖、湿地、森林等重要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逐步增强,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取得积极成效。
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青海坚持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和封禁保护并举,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科学推进沙区生态系统治理,积极推进沙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持续巩固格尔木、共和等5个县级综合示范区建设成效,加快推进海南州防沙治沙示范州创建工作。同时,全面加强12个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标准化、数据化、智能化”能力体系建设和成效监测评估及日常巡护监管。
站位全局尽责,持续拓展绿色生态空间
如今,行走于广袤的青海大地,当曾经荒芜、裸露的荒漠土地上盖满了茂密的植被,也成为了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蓄能地。防沙治沙成果有效转化,生机盎然的绿色在江源大地蔓延开来,一片片新绿,连带产业和民生,既为生态增色,也为发展添彩。
充分利用荒漠土地资源,我省积极探索“光伏+治沙”发展模式,海南州充分利用共和县塔拉滩沙化土地,建成目前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园区,治理园区及周边沙化土地 2.78万公顷(41.75万亩),实现清洁能源与防沙治沙相生共赢。
站位全局,知责尽责,坚持生态惠民,青海持续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许经营、光伏治沙、特色种植等生态富民产业,防沙治沙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防沙治沙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目前,青海已完善“林+果+药”“林+草+牧”经营模式,形成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林草种苗、中藏药材、藏茶、草产业等支柱产业,枸杞种植面积近3.33万公顷(50万亩),认定有机枸杞基地面积0.67万公顷(10万亩)、绿色有机企业95家、绿色有机产品351个,并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生产基地,中藏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13万公顷(17万亩),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当归、黄芪生产基地。
此时此刻回望江源大地,“绿色长城”在荒漠中筑起,流传下来很多治沙人敢与风沙斗的生动故事。在40多年的岁月沉淀中,我省在共和县沙珠玉盆地构建了“封沙育草区、固沙造林区、农田防护林网区”三位一体综合防风固沙体系,成功创建“沙珠玉高原荒漠绿洲”,并发明创造插杆水钻造林专利技术。大力推广工程固沙和生物治沙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及插杆水钻造林技术,实现常规插杆造林当年成活率提高10%,节省劳力20%。
抓好荒漠化综合防治、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对青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号角已吹响,奋斗正当时!青海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治理,凝聚攻坚合力,以“三北”工程建设为抓手,构筑牢不可破的绿色“长城”和生态安全屏障,让新时代防沙治沙的宏伟蓝图在青藏高原变成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