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河湟民俗与历史文脉相互“碰撞”,激荡出的是独具特色的诗与远方,于无声中诠释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非凡的非遗“轨迹”。
多彩土族非遗展演。摄影:陈俊
多彩土族非遗展演。摄影:陈俊
冬日,暖阳下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风情浓郁的纳顿庄园内,轮番上演的安昭舞、“花儿”、土族婚礼等河湟民俗经典,既装饰了游人的梦,又成为互助县特色旅游季的亮点。
几道璀璨光柱射向舞台,伴随高亢嘹亮的曲调,一群身着七彩花袖衫的土族阿姑在安昭舞节奏中弯腰、摆臂、跳跃、旋转……
“安昭是土族最古老的传统舞蹈,动作简单质朴,舞者两手由右胯旁起向左上方至右上方划圆弧,变为左手屈于脑前,右手高居于后,似雄鹰翱翔于蓝天。”互助县文旅局副局长梁红云指着舞台介绍,它从远古翩跹而来,演变成今天以“圆”为基本特征的舞蹈形式,宛如由“草根艺术”跨入“大雅殿堂”,静心品味仿佛能聆听到来自远古吐谷浑的歌谣。
“安昭”,汉语意为圆圈舞,是土族民间喜庆节日和婚礼仪式中,用于礼赞祈祝的一种圆场群舞,一般在欢度佳节、庆祝丰收、举行婚礼时上演。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纳顿庄园演艺部负责人郑有芳介绍,安昭舞舞姿古朴内敛、优美平稳、节奏欢快、舞步轻盈、带有抒情色彩。女性舞蹈动作优雅温柔,男性则粗犷大方。
“长江黄河是长辫子,青海湖是照人的镜子。我俩说好的一辈子,不要两三天变了样子……”郑有芳和花儿歌手张世娟,倾情呈现出一首首花儿经典。
素有“彩虹故乡”美誉的互助县,是全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独有的安昭、轮子秋、花儿等民俗文化,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瑰宝,更是土乡儿女祖祖辈辈记忆中的乡愁。
伴随着曲调委婉且极具喜庆氛围的迎亲曲,两名头顶红纱、身着喜服的土族新娘在一群身着土族民族服饰“小姨子”陪同下,袅袅婷婷入场,气势宏大、风趣幽默的土族婚礼展演拉开了帷幕……
仪式自始至终都是在歌舞中进行,娶亲、泼水、戏骂、改发、哭嫁、送亲、摆针线、谢媒等习俗中的前四项,是独具土族特色的婚俗,整个仪式相互贯穿于歌舞中,使婚礼显得跌宕起伏,把婚礼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2006年,土族婚礼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既是土族民间文学艺术的重要载体,也是集中展示土族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载体。”纳顿庄园运营部副总经理陈斌介绍,土族婚礼中有两位至关重要人物“纳拾金”,汉语意为娶亲人,由男方邀请村里德高望重、能歌善舞、能言善辩的两位长者担任,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艺,征服女方家七大姑八大姨的种种“刁难”,帮助男方顺利娶回新娘子。
近年来,互助县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聚焦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以弘扬河湟文化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壮大文化产业为重点,不断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向“全域、全季、全时”旅游目标发力,加快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土族文化传承示范区建设。目前,已拥有9项国家级、2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土族·彩虹故乡·醉美互助”金名片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