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连接·进行时】
青山绿水间古村落“唱”响富美山歌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9-15 09:54    编辑:鲁东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蓝天白云下,鸟鸣啾啾;青山绿水间,溪水潺潺。位于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的贾尔藏村,一个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古村落,这里不仅风光旖旎,景色秀丽,而且整个村子还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仲秋时节,伴随着正午和煦暖阳,记者来到贾尔藏村,高大挺拔的古树、土墙黑瓦的老屋、古老技艺的木雕、静静流淌的溪流,无不承载着这个古村落的百年记忆。这里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依托独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近年来,贾尔藏村将民族特色文化、历史底蕴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在振兴传统民俗村庄之路上不断做好“增效”文章,“唱”响一曲曲动人的富美山歌。

  文旅融合绘就新“钱”景

  漫步在贾尔藏村,随处可见古老文化的印记。这里有传统的夏帽郎舞、藏舞,有经典的秦腔戏剧,还有古建筑堡子城墙、魁星墩、水磨坊、古油坊等,更有明清时期建设的7座大院,整个村子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基于此,近年来,贾尔藏村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方面做起了文章。

  在村内一棵百年古树下,一座至今仍保留着传统水磨技艺的水磨坊掩映其下,我们看到,香沟水库的溪流经过一个木质的流道缓缓流进石磨里,通过水的动力带动石磨转动。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忠介绍,这间水磨坊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村里一直在保护传承这项古老的技艺。

  在贾尔藏村村委会主任熊生邦的带领下,我们又来到村里的另一处古建筑——聂家大院。聂家大院修建于民国时期,大院中的建筑风格保留着原始的模样,房间里摆放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农耕器具,整间大院散发着浓浓的历史气息。据熊生邦介绍,自贾尔藏村被评为传统古村落后,村“两委”更加注重传统建筑的保护,将7座古建筑中的桑家大院、聂家大院、余家大院进行重点保护,希望通过这些古建筑的保护传承,带动村子未来的文化旅游发展。

  不难看出,这些古老的技艺和建筑,是老一辈人对贾尔藏村的馈赠,更是村子未来发展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2018年,乡村旅游公路通到了贾尔藏村,来此,观山览水,再吃上一顿农家饭,成为不少西宁游客的选择。贾尔藏村民也依托天然的资源和文化优势,办起了农家乐,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去年,在50万元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的支持下,贾尔藏村又修建了7间网红小木屋,用于发展村上的农家乐经济。首次营业的小木屋,在今年夏季迎来了大批游客。“今年也就开了2个月,每个周末基本客满,目前收益达3万元左右。”小木屋的承包经营者喇成菊笑着告诉记者。

  特色种植拓宽富民路

  道路两旁田畴阡陌,房前屋后繁花似锦,远处山间绿意纵横……贾尔藏的秋,让人丝毫感受不到一丝萧瑟,反倒是一片生机盎然。也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高原乡村里,贾尔藏村人靠着勤劳的双手铺就出了一条特色种植致富路。

  正午时分,当记者来到贾尔藏村时,看到广场上不少农户正在晾晒青稞,成片颗粒饱满的青稞好似一条条通往幸福的金色大道,让贾尔藏村人满眼希望。王玉魁便是晾晒青稞大军中的一员,只见他拿着耙子来来回回拨动着青稞,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王玉魁是村里桦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今年流转了村里600亩土地,主要种植青稞、油菜籽、小麦等农作物。对于长期从事农事的他来说,种地,不仅让村里的土地“活”了起来,也让他富了起来。“作为农民看着村里的地荒了,可惜啊,我都流转过来,种上,农忙时,我还雇了几个村民一起帮忙,大家共同致富。”王玉魁告诉记者,今年他还接到了一笔大订单,甘河滩工业园区的一家油菜籽深加工企业向他订购了4万斤的油菜籽,订购价为每斤3.8元,订单完成后他将有一笔不错的收益。

  贾尔藏村,海拔2700多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南北宽。全村耕地面积5543.54亩,是纯脑山地区。这里种植出的马铃薯口感好,淀粉含量高,深受消费市场欢迎。因此,种植马铃薯也成为该村村民的一大选择。

  张孝,贾尔藏村的马铃薯种植大户,近年来在马铃薯种植和粉条加工上没少下功夫。他告诉记者,他每年种植马铃薯100亩左右,每亩地产出马铃薯4000斤左右。每年马铃薯丰收后,他的一部分马铃薯由收购商前来收购,剩下的一部分在自己的粉条加工厂加工成洋芋粉条,向外售卖,收益也十分可观。

  据熊生邦介绍,贾尔藏村目前有农民种植养殖专业种植合作社18家,其中特色种植合作社11家,这些种植合作社在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上不断突破,寻求商机,让特色种植成为了一项富民产业。

  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贾尔藏村这个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古村落正在不断探索出一条富了百姓乐了民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