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扎实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
三江源,一部生态文明建设“教科书”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8-16 09:37    编辑:张启杰         
黄河源头河流蜿蜒。玛多县委宣传部供图

  三江之源,中华水塔。

  在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这里湖泊湿地众多,雪山冰川广布,大大小小的河流由此发源,最终汇集为长江、黄河、澜沧江,呈现出三大江河起源于同一区域的地理奇观。

  这里是三江源,每年向下游输出逾600亿立方米清洁水,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北半球气候敏感启动区、全球生态系统调节稳定器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

  从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实施,到领衔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高寒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公园,经过五年多的试点探索和一年多的建设实践,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累经验和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示范,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生动书写国家公园亮丽名片

  时间拨回2016年3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拉开了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践探索的序幕。同年4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体制试点领导小组,印发《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部署意见》,明确任务书、时间表、施工图,将这项“天字号”工程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行动,全力探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实践,一场关乎三江源地区自然生灵万物乃至下游数亿人口的深刻变革就此启动。

  体制试点期间,青海按照试点方案大力改革创新,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着力破解制约三江源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困难。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管理保护的原则,针对体制试点范围内6类15个保护地人为分割、各自为政、条块管理、互不融通的体制弊端,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

  按“一园三区”布局,将分散在林业、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划归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有效解决“九龙治水”,完成了国家公园“一块牌子管到底”的历史性变革;

  编制《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以及生态保护规划、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规划、产业发展和特许经营规划、社区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管理规划“1+5”规划体系。制定印发一整套管理办法,形成了“一把尺子量到底”的“1+N”制度体系……

  通过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不断搭建“四梁八柱”,形成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九大理念和十五个体系以及“九个一”的三江源模式,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贡献“青海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取得多项国内第一:第一个发布林地、草地、湿地、地表水四大资源本底报告,第一个完成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颁布施行第一个由地方立法制定的国家公园条例等。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设立首批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由试点转向建设新阶段。

  倾力打造江源生态治理样板

  在素有“千湖之县”之称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大大小小的湖泊最后汇聚在一起,流入黄河源头两个最大高原淡水湖泊——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的扎陵湖、鄂陵湖,形成的庞大水体宛如两颗硕大的宝石,镶嵌在平均海拔4300米的高原,给黄河这条华夏儿女的母亲河,提供了绵延不断的活水源头。

  然而随着过度放牧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玛多县所在的黄河源头生态也曾一度退化恶化,湖泊大量消失,野生动物锐减,水源涵养能力减退。

  体制试点阶段及建设过程中,三江源国家公园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为抓手,近6年累计投入67亿元,先后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提升草地生态系统,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保护湖河生态系统,加强雪山冰川系统保护,强化湿地保护与恢复等。

  2022年,扎陵湖、鄂陵湖湖泊面积较2015年分别增涨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同时,黄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升,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千湖之景”再现黄河源头。

  黄河源头之变是整个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向好的缩影。三江源国家公园监测数据显示,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每年向中下游稳定输送近千亿立方米Ⅱ类以上的优质水;

  湿地得到原真性保护,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林地保有量增加0.4%,草地覆盖度、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10%、30%以上,“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后的80%以上;

  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欧亚水獭、金钱豹、黑狼等珍稀濒危物种频现,旗舰物种雪豹种群数量增至千只左右,藏羚羊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现在的7万多只……

  根据中科院和国家发改委组织的综合评估报告称,三江源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日益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属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澜沧江在这里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形成了风景壮丽的昂赛大峡谷。作为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之一,昂赛乡被誉为“雪豹之乡”,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第一个开展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活动的试点。

  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活动的受益者,桑周每年通过担任本地向导带领访客到昂赛大峡谷游览、观测野生动物,一年能增收1万多元。通过开展生态体验活动,三江源国家公园打破了自然保护区内牧民单一的收入模式,有效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共赢。

  8月,正值高原好风光,在黄河源头的日常巡护途中,四处可见藏野驴、藏原羚在草原上撒欢,加羊多杰目光所及皆是一幅幅青山绿水、碧草连天、飞鸟翔集、生灵栖息安享的美好画卷。

  伴随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一路走来,加羊多杰见证了身边牧民群众从草原利用者到草原保护者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加羊多杰”通过草补政策、生态公益岗位等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作为三江源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科学实践,三江源国家公园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将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相结合。创新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1.72万名牧民放下牧鞭、持证上岗,人均年增收2.16万元;通过落实生态效益补偿、国有天然林管护、生态工程务工、生态管护岗位就业、产业扶持、定点帮扶等政策,积极吸纳农牧民群众参与生态工程,把牧民从昔日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守护者和红利共享者。纵观三江源头,越来越多的生态利民故事印证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青海心怀“国之大者”,肩负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的时代使命,持续推动“中华水塔”坚固丰沛,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永葆一江清水向东流,奋力谱写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