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从“沙窝子”走向“绿洲”的铿锵脚步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7-03 09:19    编辑:张启杰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仲夏时节,辽阔的瀚海中,一簇簇梭梭、红柳、骆驼刺在炎炎烈日下生长,因为有了它们,曾经的风沙肆虐之境变得绿意盎然。

  乌兰县地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东北部、青海湖流域西侧的柴达木盆地,10年前,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54540.9公顷,是青海省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多年来,随着不断改进固沙方法,乌兰县先后采取芦苇草、麦草、燕麦草、PVC抗老化编织袋和稻草帘等固沙材料铺设成机械式方格沙障等治沙,固沙治沙成效逐渐显现。

  在这昔日沙地悄然变为“戈壁绿洲”,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程中,始终萦绕着乌兰县在新时代矢志不渝修复治理沙地沙漠生态的铿锵足音。

  角力风沙 植树保活荒漠变绿

  在乌兰县希里沟镇河东村不远处,有一个名叫“泉水湾”的地方。这个富有温润之感的名字,在过去却是风沙漫天、干旱缺水之地,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小风沙飞扬,大风沙满天,沙丘无脚处处走,庄稼遭埋常绝收……”几句形象的民谣,是泉水湾开展防沙治沙前的真实写照。

  “这都是我们种的,你瞧,那边的新树苗,是不久前刚补栽的。”站在一处高坡上,眼前的泉水湾荒山已被绿色覆盖,草木丰茂。乌兰县防沙治沙工程技术人员孟全菊说:“植树靠的是‘三分种、七分护’,眼下这些随处可见的乡土乔木树种、灌木树种和人工扎草方格就是锁住流沙的‘法宝’。”

  2009年,孟全菊刚参加工作不久,参与的第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治沙。她亲眼见证了泉水湾地区从荒漠变绿地的过程。“当时这里根本没有路,也缺少运输工具,工人们基本是靠着人背肩扛将树苗运上山,条件非常艰苦,最初树苗的成活率只有30%。”回忆起那时候的治沙工作,她感叹在荒漠里种一棵树苗比养一个娃娃还难。

  经过不断摸索,当地人建立了以设置沙障、深栽造林和直播造林的工程固沙与生物固沙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实施的第一步是铺设机械式格沙障,然后选用青杨、新疆杨等耐旱耐寒的乡土乔木树种在方格内营造防风固沙林,造林结束后,待到雨季再往草方格内点播柠条种子、燕麦籽,并撒播沙蒿种子。

  泉水湾管护站的管护员马占军介绍,在固沙工程实施期间,遇到了很多困难,大家尝试了很多办法去解决。比如,为确保苗木质量,促进其根系发育,增强抗逆能力,栽植前,他们先将乔木插杆在水中浸泡15—20天,再用GGR蘸根处理后进行深栽,栽植深度确保在0.8米左右。

  “在这里每一棵树都‘价值千金’,我们每天巡护,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用心,看见树长得好心里比捡到宝还高兴。”马占军说道。

  数据显示,自开展防风固沙工程以来,泉水湾实施工程固沙233.2公顷,营造防风固沙林313.3公顷。扬尘、沙尘暴、大风、浮尘天数大幅下降。

  执着坚守 携手护绿寻求发展

  乌兰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局长吴振山出生于1980年,“斗石翻空谁卷起,胡风掠地哀自嚎”的风沙伴随着他的成长。飞沙走石、漫天暗黄的景象甚至一度成为他的童年梦魇,看着风沙长期威胁着自己的家园,吴振山从小就立志让家乡的“沙窝子”变“绿洲”。

  在与茫茫沙海战斗的岁月里,吴振山从一名普通的林业技术人员、防沙战士成为当地沙地生态治理的领军人,他和同事们一起创造了有目共睹的成绩。0.32万公顷重度沙地变成郁郁林地;2.09万公顷“三北”防护林工程为构筑柴达木生态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0.91万公顷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乌兰县防风固沙工程,开辟了柴达木盆地工程固沙与生物固沙相结合综合治理模式的先河;超额完成“十三五”期间防沙治沙任务,国家“十三五”防沙治沙目标考核组给予高度评价……

  治沙20年中,2012年对吴振山来说是极具考验的一年。当时,乌兰县林业和环境保护局(现为:乌兰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组织人员在离县城80余公里外的金子海开展沙丘治沙工程,为了尽快攻关锁住黄沙前进的脚步,他们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组建党员突击队、设立民兵应急连……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的吴振山,带领大家没日没夜地奋战在治沙一线。没承想,在治沙工程最关键的时候,他的孩子出生了。夜晚狂风拍打在帐篷上发出的啪啪响声,似乎是冲锋的鼓点,想到工程紧迫,吴振山选择留下,直到完工才去看娃。

  “治沙很苦,但苦中有乐。”在吴振山看来,治沙与治穷应该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沙区光、热、风等资源经过科学开发利用,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与加工、沙漠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拓展农牧民增收渠道。

  长期实践中,吴振山坚持探索沙产业发展,撰写了以沙地中药材栽培、肉苁蓉接种、枸杞栽培等相关的多篇论文,为群众利用沙产业提高经济收入提供了不少资料。

  此外,吴振山还主编完成了鸟类及野生动植物图鉴等多部书籍,为生态环境宣教工作出力。

  治沙接力 不懈建设绿色家园

  夏季,河东村连片的青杨林翠绿茂盛,在两代人治沙的努力下,这里已成为国家森林乡村。

  “以前每到二三月份,村里隔几天就要来一次沙尘暴。”村民韩德民回忆起过往,情绪有些低落,那时候村庄周围到处是沙梁,出门挑水遇上大风,满耳朵都是沙粒,挑来的水得静置个半小时澄沙,要不根本没法喝。

  在河东村党支部书记马元的记忆中,很早以前,父辈就开始在沙梁上种树,两代人植绿家园的行动从来没有中断过,而他亲眼见证了河东村的“绿”,由一个又一个点连成一片又一片。马元感叹:“现在的满目葱茏来之不易,我们一定会把父辈治沙的意志传承下去,护绿增绿,不懈努力建设绿色家园!”

  河东村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是乌兰县治沙防沙成效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自2010年至2020年,乌兰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0.82万公顷、封山育林4.32万公顷、沙化草地治理1.07万公顷。截至2022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6.62%,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40.40%,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总面积达到26.51万公顷。

  据吴振山介绍,“十四五”期间,乌兰县将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在全面保护荒漠植被的基础上,针对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营造防风固沙林,继续开展防风固沙综合治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