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39万公顷!我省湿地面积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2.64%,居全国前列。
这些湿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据介绍,全省有三江源、青海湖2处湿地类型国家公园,青海湖鸟岛、扎陵湖、鄂陵湖3处国际重要湿地,19处国家湿地公园,32处省级重要湿地。
湿地已经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堂!
清风徐徐、绿意阑珊、百鸟轻语,人们或流连于河岸亭台之间,或嬉笑在水光山色之中……春来花开,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北川河片区里,一幕幕图景让人心旷神怡。
“我家离这近,天气好的时候我就和老伴儿来北川河逛逛,这两年北川河的风景越来越好了。”退休在家的李响每天都要去北川河畔溜达半个小时。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树牢“两山”理念,自觉站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度,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坚定不移守护好“中华水塔”,大力推进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湿地,野生动物的家园
一处处湿地,一处处野生动物的家园。
走进青海湖,春日的阳光夹杂着寒风铺满还未完全解冻的湖面,越冬的大天鹅刚刚离去,鸬鹚岛上的鸬鹚各自选好有利位置,准备栖息筑巢,成群的普氏原羚在草原上自由奔驰、觅食……这里仅仅是我省湿地保护取得积极成效的一个缩影。同时,我们看到珍稀野生动物频频现身青海湿地。
2020年1月,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的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红外相机记录下一只成年雪豹在大雪间行走的影像。一年后的同一天,一只母雪豹带着两只小雪豹再度现身保护区。
2021年11月,三江源国家公园管护员在海拔4500米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区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短耳鸮,这是首次记录到短耳鸮出现在三江源国家公园。
2023年2月,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宁湖片区又一次迎来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它在这里调整休憩。近年来,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受到了众多珍稀鸟类的青睐,园内分布有鸟类15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3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9种,省级保护鸟类12种,已成为重要的候鸟迁徙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先后投入各类湿地保护资金11.78亿元,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224项,以自然修复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采取地形地貌自然岸线维护、河湖水系连通、植被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等措施,覆盖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柴达木盆地、河湟流域等五大生态板块,一批退化湿地得到修复,有效提升了高原高寒湿地和江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增强。
开出“生态处方”,保护湿地
近年来,我省开出一张张“生态处方”保护管理湿地。
采取建立协作联动机制、规范湿地资源管理、强化湿地保护修复、提升湿地保护科技水平等10大举措全力推动湿地大省向湿地强省转变。
据了解,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并结合2021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我省湿地面积达到712.39万公顷,全省一半以上的湿地已经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今年世界湿地日当天,玉树隆宝滩又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作为湿地大省、国家公园示范省,2022年,我省完成了2处国际重要湿地和5处国家重要湿地的申报工作。加强湿地资源管理,印发实施了《青海省重要湿地占用管理办法(试行)》,严把湿地征占用审核关,办理建设项目湿地占用52项。落实湿地保护项目资金8405万元,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26项,建设小微湿地7处。开展湿地综合监测样点核查、玛多“5·22”地震灾后生态修复等监测工作,开展黄河青海流域水鸟及栖息地调查、湿地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湿地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
湿地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湿地知识科普、观鸟、交流座谈……近年来,我省多渠道、多领域、全方位加强湿地保护科普宣教工作,先后开展了“大美青海湿地最美”摄影大赛、“寻找最美湿地管护员”“湿地使者行”等活动,建成湿地学校14所,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逐步提高,为进一步巩固提升湿地保护成效、不断凝聚最大发展合力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