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循环,铺就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3-14 09:04    编辑:张启杰         

  “三江之源”“中华水塔”。

  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地方像青海一样,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被赋予“国之大者”的重要使命。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省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大力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对接,绿水青山不仅仅是高原的优势和骄傲,更是加快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对口医疗支援。摄影:洪玉杰

  延链:开发多种功能,提升综合效益

  如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简单说,就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谋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富光丰水风好,谈及中国清洁发电体系不得不提及青海,清洁能源装机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91%,居全国首位;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建成;世界首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清洁能源外送输电大通道建成投运……

  “都说珍珠只有串在项链上才能更加璀璨。”如何把产业链真正“链”起来,在打造清洁能源高地建设中走在我省最前列的海南藏族自治州,瞄准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目标任务,一篇“光伏+”的文章在泛共和盆地得到最生动的实践。

  板上发电。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上,鳞次栉比的光伏板汇成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阳光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目前,海南州清洁能源装机总量2094万千瓦,占比青海省比例近52%,同时在建和新增核准清洁能源项目2220万千瓦。塔拉滩光伏发电园区、龙羊峡水光互补发电站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全球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和水光互补发电站,积极构建风光水热储“五位一体”清洁能源和“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发展格局。

  板间养殖。经清洗光伏板的水流滋润,曾经的荒滩长出青草,光伏发电园区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塔拉滩长久以来风沙肆虐的问题,也为当地群众开辟了一条“牧光互补”的生态富民路。在海南,光伏牛羊存栏达22000多头只,在既有近10家生态光伏牧场的基础上,海南州未来的目标是建成200个“牧光互补”的大型生态光伏牧场,创新“光伏+乡村振兴”模式,实现清洁能源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融合发展。

  板下治沙。近年来,数据显示,在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内,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呈现出“双下降”趋势,监测平均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覆盖度达到80%。不仅如此,海南州将“三江源”生态保护概念引入清洁能源领域,在荒漠和半荒漠化地区,提出实施“绿电三江源”工程设想,并与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和大数据云计算产业集聚区深度融合,推动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构建融合。

青海海西风电厂。摄影:魏雅琪

  锻链:锻造关键环节,让融合程度持续加深

  如同一台机器,生产的链条全速滚动,靠的是每一个齿轮的转动。

  春日的察尔汗盐湖,一派碧绿、澄澈。湖面上采盐船缓缓游弋,现代化生产车间里,分层梯级钾肥生产自动化流水线忙碌作业,从输入液态卤水到变为粉状如雪的钾肥,顺着传输带,钾资源完成最初“蝶变”。

  从一点卤水开始的事业,钾肥一直是察尔汗盐湖开发的重点,大量的钠、镁、锂等伴生资源都被当做“废料”排放。据科学测算,每提取1吨的钾肥就要产生大约3.5吨的氯化钠、15吨的氯化镁和众多其他伴生资源。

  把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如今,通过资源绿色、梯级开发等一系列严密有序的流程,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升,打造以钾盐、镁盐、锂盐、钠盐、氯碱为主体的五大主导产业,结伴而来的“与光伏光热风电新能源融合发展、与天然气、煤炭化工耦合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已见雏形。

  以“锂”走遍天下,连续9届电动汽车挑战赛的窗口,把锂储量优势转化为锂产业乃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优势,并以此带动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转型提质。

  当宝马、一汽等知名车企设计的新能源概念车席卷各大车展时,越来越多的人知悉其采用的动力源很多是“青海造”,凭借着丰富的锂资源优势和不断完善的锂产业优势,加上正在打造的电动汽车挑战赛这个平台,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晰的锂电池全产业链正在青海逐步锻造成型。

  几度破产重组的传统工业企业中盐青海昆仑碱业有限公司,通过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年产5万吨食品级小苏打生产,不仅拓展了在纯碱产业链的产品种类,而且填补了青海省工业及食品级小苏打的市场空白。

  国内首例采用富氧侧吹技术,处理氧压浸出炼锌尾矿渣的成功运转;铜箔加工企业加大废水技术攻关,实现含铜洗箔水回收率达到100%,减少废水外排量,减少废水中铜离子外排量,洗铜箔废水回收率达到90%……

  一个个跳动的数据,一项项跃升的指标,一点一滴中无不涌动着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的热潮。我省全方位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全力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对接,不断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注入强劲的“源头活水”。

龙羊峡生态写意。摄影:洪玉杰

  补链:打造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做好保障

  越是逆水行舟,越能展现韧性与活力。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为积极有效对接市场需求,我省创新机制常态化开展“一企一策”服务,政策直达经营主体、直接惠企利民,以政策落实的进度、准度、深度提升经营主体满意度。

  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建机制、推政策、优服务、强创新,一体打造营商环境3.0升级版,建立“1+5+3”工作机制,实行省领导包联营商环境指标优化制度,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率先实现“证照分离”全覆盖,清理取消279项证明事项,158项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2023年经济工作要求中,我省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产业“四地”,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特别指出要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深化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不折不扣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和接续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回升向好。

  聆听经济高质量发展足音,我省坚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努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助力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为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盐湖产业扬帆起航。盐湖股份公司供图

塔拉滩上兴起的“光伏海”。摄影:洪玉杰

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河湟新区的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摄影:董洁

  【视点短评】“链”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今岁仲春,比以往更显暖意、更富活力。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下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方向。

  回顾总结极不平凡的2022年,我省扛压前行、稳中求进,尤其是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和繁重发展任务,努力构建科技引领明显、创新驱动突出、绿色发展特征显著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体系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迈进,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站在新起点,以高质量发展为航标,不断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对接,精准延链补链强链,全力加快产业“四地”建设,成为我省经济开创新局面的制胜“法宝”。

  产业“链”强。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优化其生态是增强未来发展竞争力的新优势,更是经济攀跃的新引擎。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多样的高原生态环境、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地位……青海独有的生态优势,是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的支撑所在。牦牛、藏羊、青稞、高原冷水鱼、柴达木枸杞……高原特色农畜产品“青货出海”,促进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生动实践;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产业“四地”建设如火如荼,成为迈向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必由之路。

  服务“链”优。产业“四地”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把脉青海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区域特征,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擘画的重大战略。紧紧围绕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科技文旅、有机农牧等青海特色优势产业和科技需求,精准部署创新链,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批传统产业加大改革,先行先试,聚焦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能源体系、产业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塑造青海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同时,建立省级统筹、三级联动、条块结合、高效协同的体系化推进机制,谋划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多个维度的“1+16+23”政策体系,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奋力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政策“链”实。积极主动融入服务国家战略,不断塑造青海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着力建机制、推政策、优服务、强创新,一体打造营商环境3.0升级版,建立“1+5+3”工作机制,实行省领导包联营商环境指标优化制度,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率先实现“证照分离”全覆盖,清理取消279项证明事项,158项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同时,深化相关领域“放管服”改革,扩大“揭榜挂帅”“帅才科学家负责制”“赛马制”“包干制”试点,有效释放科研活力,紧盯特色优势产业向自主可控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链”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