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搅拌)设备高耸入云。
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出发,沿格芒公路向西190公里,驶入道路南侧的戈壁滩,还没到达乌图(昆仑山)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远处高耸入云的混凝土(搅拌)设备已经映入眼帘。
2月24日,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乌图美仁草原依旧寒气逼人,刚一下车,迎接我们的便是漫天的沙尘暴,顶着迎面的风沙,抢机遇促发展、奋力冲刺“开门红”的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整个施工现场一片忙碌景象。
“眼下我们正在进行线路工程的基础浇筑工作,目前已经完成工程总量的15%,全站构架基础完成60%,建筑物基础完成45%,预计6月底就能完成土建交付电器安装。”青海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施工项目经理陈守玺正忙着协调进场车辆,他放下手里的活儿向记者介绍道。
乌图(昆仑山)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是我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推动青海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服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所以施工建设不仅要进度快、质量高,还要保证安全生产和绿色生产。
由于乌图(昆仑山)750千伏变电站建设量大,工期紧张,参建队伍众多,存在多专业深度交叉的情形,管控难度较大,项目部在现场开展了“党建+”项目赋能工程,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青年突击队、党员攻坚小组,以党员带头推动工程链、业务链、产业链党建联建共建,有效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加速了项目施工进展。
“项目自去年12月9日开工以来,我们一刻不曾停歇,开工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项目‘四通一平’,1月6日本体工程开工以来,更是加班加点抢工期,力争完成2023年底建成投运的目标。”陈守玺说,目前项目部已组织进场管理及施工人员203人,预计到六月进行电气安装时将超过700人。
“疫情的好转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了奋力冲刺‘开门红’,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我们一定不负使命,拿出敢打敢拼的劲头,为青海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建设项目业主经理张世宇说,全体项目部同事都信心满满,一定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程。
乌图(昆仑山)750千伏变电站地处高原,风沙天气较多,再加上作业面广而杂,作业安全风险等级再创新高。
“公司秉承‘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建立了安全履责情况三级报告和履责情况‘晾晒’监督机制。”同行的陈守玺说,项目依托智慧型安全风险管控平台、“e基建”App等数字化平台打造的全流程监管,确保了施工期间的安全质量监督管控到位。
“我们将‘e基建’的安全布控球部署在每一处施工现场,这样施工现场的所有情况都能及时传输回总公司,有效杜绝了项目现场违规施工。”
为了将乌图(昆仑山)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打造成高原“精品工程”,该工程HGIS(金属封闭组合电器)基础等设备首次采用地脚螺栓,这对预埋精度、厂家设备加工精度、设备现场安装精度、特别是消除对接的累计误差技术要求更高。
“地脚螺栓与设备对接时,前后误差不能超过一毫米,这对我们是一项新的挑战。”陈守玺说,由于乌图美仁气温低、工程跨度长,工程还采用了“搭设暖棚+综合蓄热法”措施,对搅拌混凝土所需的水及混凝土原材料提前进行加热保暖,施工过程中通过系统温控和防裂措施,确保了混凝土内实外美。
温控检测、一氧化碳报警检测、安全监控布控球……乌图(昆仑山)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比工人还要忙碌的是这些保障施工安全的智能检测设备。
“除了保证项目建设安全高效,努力将此项目打造成生态保护示范工程也是我们的目标之一。”
据张世宇介绍,乌图(昆仑山)750千伏变电站所处环境原始、独特且极其脆弱,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施工中如何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如何将水土流失控制在最小,成为一大难题。
“我们在施工设计中就把生态环保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考虑,在每一处施工点都安排了废水、废弃物回收专员,避免了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张世宇说,针对工程环境因素,公司在开工前就制定了绿色施工专项方案,从扬尘、噪音、光污染、水污染等环境保护要点,建立量化指标数据,拓展应用无人机巡视等创新手段对现场环境及水土保护措施实施监管。
张世宇表示,项目部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支撑乌图(昆仑山)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一体推进安全生产、绿色施工、提质增效、改革创新,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