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观察】青海湖流域“容颜”愈发秀丽 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11-21 09:33    编辑: 冯丽娟         

青海湖景观 魏雅琪 摄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维系青藏高原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湖面面积连涨十余年;青海湖生物多样性快速恢复,栖息水鸟种类由2017年的92种增加到2021年的97种,数量较2017年的33.6万余只增加了69.9%,达到57.1万只,成为中国候鸟数量多、种群集中的繁殖地之一;青海湖珍贵物种普氏原羚得到有效保护,数量已经从2012年的750余只恢复到2021年的2969只;2021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较2017年增加33.6%,达10.85万吨,是保护初期的近42倍。

  青海湖生态华丽蝶变的背后,是青海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加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决心与扎实行动。

  生态治理不断完善

  如今,青海湖之美有目共睹,但十几年前,受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青海湖流域生态曾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环境修复和保护迫在眉睫。

  2008年,《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出台,规划为期10年,成为青海湖生态治理的纲领性文件。

  纲举目张,一系列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措施和项目陆续落地。2016年以来,青海省先后安排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10.57亿元,全方位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基础研究,相继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70余项。

  建成日处理规模为1000吨和3000吨的黑马河乡、二郎剑景区污水处理厂,刚察县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鸟岛区域污水处理站扩容提质和完善配套管网等工程,重点治理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大幅减轻入湖污染。

  推进南北岸统筹同治,开展汇水支流沿岸污染物清理,建设沿线生态阻隔净化工程,实施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并在黑马河、倒淌河、泉吉河、哈尔盖河、甘子河同步建设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初步构建环湖防御圈。

  建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公安等部门联合联动执法检查整治的工作机制,持续强化对青海湖南岸景区餐饮油烟、污水处理以及危废处置情况专项检查。近三年共出动执法人员3182余人(次),检查企业(商户)2104余家(次)。

  围绕青海湖裸鲤洄游生境构建,选择河长适中、基础较好、操作难度较低的泉吉河创新实施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生境修复试点工程,为其他具备青海湖裸鲤洄游条件的河流实施同类项目提供科学支撑。

  “经过多年努力,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原真性、系统性、完整性得以存续,生态环境整体持续向好,流域面积稳定增加,水资源总量达到29.31亿立方米,主要入湖河流布哈河、沙柳河水质达到Ⅱ类及以上。”青海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李旭东告诉记者。

  物种数量稳中有增

  保护普氏原羚逐渐成为当地牧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他们主动降低草场围栏高度,还自发组建野生动物巡查保护队,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尔盖镇亚秀玛村老党员卓玛加是队员之一。2022年3月,队员和志愿者成功解救了一只被困的普氏原羚。“我们在巡护时发现一只普氏原羚被网围栏缠住立刻将它救出,直到它体力逐渐恢复,能够正常行走,才把它放归。”卓玛加高兴地说。

  2007年“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在刚察县成立,之后又成立了普氏原羚救护中心,逐步建立省、州、市三级财政补偿机制。多年来,青海省加大禁止盗猎野生动物执法力度,开展严格的保护地管护工作,普氏原羚的数量是10年前的十倍。

  曾经,青海湖裸鲤因渔业开发导致资源量急剧下降成为濒危物种。“2003年起,青海全面实施封湖育鱼,实行零捕捞,并且成立裸鲤救护中心研究裸鲤人工繁殖。”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原种场负责人田文根介绍,通过先后5次封湖育鱼,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人工孵化技术攻关、产卵场地建设等措施,青海湖裸鲤种群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的资源量已达到保护初期资源量的近42倍。

  此外,最新数据显示,青海湖指示性物种水鸟全年统计总量约为57.1万只,达到2007年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自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等7部门部署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以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核查遥感点位8批次600余处,84个列入清单问题已全部整改销号,有效遏制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人类活动,有力推动了青海湖流域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和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域得到严格保护,为青海湖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李和平表示。

  国家公园建设开新篇

  202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回函青海省人民政府,同意青海省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这标志着青海湖国家公园进入创建实施阶段。

  国家公园的创建离不开科学全面的生态监测体系。从2010年开始,依托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实施,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草、气象等部门,按照省重大生态工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组职责分工,布设各类生态环境监测站点300个,持续开展草地、森林、湿地、沙化土地、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等生态要素的各专项地面监测,实现了流域生态环境监测全覆盖。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于2019年安排专项资金2500万元,开展青海省咸水湖、盐湖水体监测体系和青海湖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分析平台建设,填补了国内咸水湖水体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水体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空白。

  近年来,通过在青海湖流域开展各类专项地面监测,同时通过卫星遥感影像技术,开展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构成与格局、生态环境状况、草地状况、土壤侵蚀状况、积雪面积等指标的监测,积累了生态环境要素系统连续监测数据。“生态监测系统的不断完善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方华说。

  如今,站在青海湖边,水天一色、空旷辽远的美景令人沉醉。“十四五”时期,青海湖将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创建国家公园为目标,进一步筑牢青海湖生态安全屏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奋斗。(何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