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报告》(2021)通过专家评审

来源: 青海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7-28 10:00    编辑: 冯丽娟         

  7月24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邀请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5位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在西宁组织召开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报告》(2021年度)专家评审会。

  与会专家在充分听取汇报的基础上,对《监测报告》内容进行了认真审查和质询讨论,认为报告内容较为全面、方法科学、重点突出、数据翔实、监测结果可信,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可行性,对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青海湖国家公园的创建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评审。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始于2007年,此后不断推进监测常态化、规范化、体系化建设,形成了“四固定,三统一”的监测规范,年度监测报告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为青海湖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注入了持久动力。

  2021年度监测工作从2021年3月持续开展至2022年2月,系统监测了水鸟、植被、水位变化,重点调查了濒危物种黑颈鹤与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动态分布,普氏原羚栖息地草地状况、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

  2021年水鸟监测结果显示,共监测记录到水鸟5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黑颈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大天鹅、角䴙䴘、黑颈䴙䴘、白琵鹭、灰鹤);达到或超过世界种群分布1%的水鸟有12种;59种水鸟中游禽31种、占比53%,涉禽28种、占比47%;水鸟全年统计总量约57万只,较2020年增加了近10.8万只。

  2016年至2021年,6年间青海湖水鸟统计总量,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平均增加5万余只,6年来水鸟统计总量年均保持在37.8余万只。

  2021年植被监测结果显示,该区域草地包括7个草地类、17个草地型,调查到39科90属118种;全区植被植株营养枝平均高度6.85 cm,生殖枝平均高度14.3 cm,其中优势种营养枝平均高度12.5 cm,生殖枝平均高度27.9 cm;植被总盖度和优势种盖度分别为54.4%和16.0%;植被生物量平均为2210.15 kg/hm2,相比2020年降低幅度较大,约19.6%;普氏原羚活动区植被载畜量为117870羊单位,略低于2020年承载力127369羊单位,降幅约7.45%。

  2021年濒危物种监测结果显示,在环湖周边包括切吉乡6个分布区15个监测样区共计490.39km2的范围内,监测到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大幅增加,10年间增幅近4倍;2021年青海湖黑颈鹤种群数量为117只,与2020年种群数量持平。

  在青海湖淹没区9个监测点开展青海湖环湖区域定点和遥感监测,监测到新增淹没区面积约85.04km2。

  2021年度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工作,得到了省林草项目服务中心“UNDP-GEF加强青海湖-祁连山景观区保护地体系项目”和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021年度青海湖流域生态监测体系运行项目陆生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的大力支持。(崔永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