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治理模式 采取多种措施 推动水土保持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6-20 10:56    编辑: 朱月琴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将水土流失防治与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治理、农村垃圾处理等结合到一体的新型综合治理模式。按照这种模式治理的小流域,水体清洁、生态良性循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是传统小流域基础上的提档升级。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是实现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

  为全面推进青海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省水利厅选定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庙沟流域作为试点项目,为全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推广提供示范样板和经验。为此,大通县水土保持工作站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力争将庙沟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整洁优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使庙沟成为县城周边一处吸引游客的好去处和一项水土保持亮点工程。

  庙沟位于大通县西南,为北川河右岸的一级支流,沟道全长11.15公里,距县城中心约1.5公里,地处桥头镇境内。项目区面积3262公顷,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836公顷,占总面积的86.9%,属于甘青宁黄土丘陵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涉及桥头镇的上庙沟、下庙沟2个行政村,共计受益农户831户,受益人口3253人。

  庙沟流域内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流域土层变薄,裸岩、沙砾化面积增加,土地退化严重,生态失调,环境恶化,生活条件变差,项目区夏季降雨历时短、强度大,随着植被的破坏,小气候环境恶化,热对流加强,局部阵性降水增多,易形成山洪暴发和泥石流,村内雨水横流。同时,虽地处娘娘山景区入口,但村庄内脏、乱、差问题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庙沟流域的突出瓶颈和短板。对此,大通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始终以民生水保理念引领实践,全力解决涉及民生的水保问题。在具体工作中,紧紧围绕治理水土流失、促进乡村振兴两大目标,突出改善当地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了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民生问题,找准水土保持项目实施的最佳切入点和着力点,通过开展生态治理工程、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改善区域生态和水环境,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减少面源污染,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保障生态与经济持续发展。

  项目实施后,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0公顷,其中封禁治理面积1382.58公顷,沟道治理长度1326米,支沟治理1处,新建生态拦砂坝4座,栽植乔灌草生物阻隔带5.56公顷,营造水源涵养林1.19公顷,栽植植物景观带14.99公顷,庙沟村庄段沟道内增设30座堆石跌水。村庄美化面积3.9万平方米,治理边坡土坎10处,垃圾处理14处168立方米,建成环保公厕2座,试点20户生物降解ECO环保方便器,治理乡村排水渠(沟)12904米,采用植物篱措施治理田埂3010米,新建田间道路840米。下庙沟村村口北侧滑动边坡治理102米。该工程以一廊、一带、四节点的布局形式,以庙沟水系为乡村景观绿廊、主路两侧景观风貌为生活漫步景观带,结合村口入口景观绿地、林下游园、邻里社交花园及休闲绿地四个景观节点,形成乡村景观绿化系统,从空间形象到生活内涵都体现出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好。

  该工程于2021年6月30日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工程已接近尾声,通过治理,流域内林草覆盖度将明显增加,林草面积达宜林宜草面积的84%。每年可拦蓄径流量14.30万立方米,减轻土壤侵蚀量1.79万吨,区域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同时,随着林草地面积的扩大及郁闭度的提高,区域小气候将会得到一定调节,水份状况及土壤养份状况也会得到一定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增强,区域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生态环境得以明显改善,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持续发展的美好环境。在做好水土流失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把水源保护、面源污染控制、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起来,村庄环境得到改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使小流域成为能为人们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居住环境的生态清洁小流域,为百姓发展民俗接待、从事生态旅游、加快招商引资等创造有利条件。通过新建村庄美化设施,增加旅游吸引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配,村民环境意识普遍增强,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董晓玲 哈进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