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荒山的嬗变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4-03 10:34    编辑: 孔令磊         

  

平安南山绿化一角。海东河湟新区管委会供图

  3月22日,采访车沿着一条蜿蜒的柏油路盘旋而上,拐了28个弯,终于到了海东市平安区南山上一个平坦处,绿意已经可感可触。放眼望去,沟壑纵横的土地上,满是密集的树木。这些随风摆动的树木,为曾经的荒山增添了绿色。

  

荒山披上了绿衣。摄影:赵俊杰  

  十年种树 荒山披绿

  绵延的山上,栽满了各种耐寒的树木。丛林里,鸟儿婉转的歌声此起彼伏。

  望着漫山遍野的树木,平安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党成禄的思绪回到遥远的少年时代。党成禄的老家在南山,在他的印象里,小时候的南山贫瘠、荒凉,“我和母亲走好几个钟头才能捡上一背篼干柴。”党成禄感叹。

  “平安南山的变化,也就是近十年里的事。自从海东市南北山绿化工程实施以来,南山的变化一年一个样。”党成禄说着,面露喜色,年年坚持植树造林,以前荒凉的南山逐渐变得青翠秀丽。

  顺着党成禄手指的方向望去,不远处的山坡上油松、云杉青翠可见,为山坡增添了绿意。党成禄说,南山一带从以前不见树,到现在树木成林,这是无数人努力的结果。

  “早些年,山上缺水,树很难种活,我们把这些树当自家孩子一样养着。”党成禄说,十年努力,终于等到荒山披绿的这一天。

  受高原大陆性气候影响,平安区自然条件呈现出高寒干旱的特点,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4倍左右。植被稀疏,自然灾害频发,十年九旱、生态脆弱成为压在当地群众心头的一块石头。绿色,一直是这方土地上百姓们追逐的色彩,他们无不想着把荒山沟壑变成青山绿水。

  2014年,海东地区南北山绿化工程的号角吹响,党成禄一家所在的南山片区也纳入其中。从这一刻起,平安南山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山坡上栽种的油松。  

  山头绿了风沙天气少了

  改变荒山的面貌,绝非一件易事,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和毅力?在平安区边家滩林场护林员被晒黑的脸、沾满泥土的鞋子上,我们找到了答案。

  护林员雷生菊是平安区南山绿化工程的见证人之一。她说,每到植树季节,林场就组织护林员和当地干部群众到南山种树。那时,大家扛着铁锹和树苗到荒坡上,从山脚种到半坡、再种到山顶,贫瘠的山坡种满了密密麻麻的树苗。

  对雷生菊和不少护林员来说,春季种树只是平安区南山绿化工程其中的一项。种完树苗,他们还要给树苗浇水。到了秋冬季节,护林员还要仔细检查每棵树的生长情况,还要查看林中有无火情和牲畜啃食树木的情况。

  长期与山林为伴,雷生菊习惯了林场忙碌的生活,而每每看到守护的树苗节节拔高,她感到很欣慰。“你看这根柠条,刚种的时候不足一米,现在长得比我还高了。”雷生菊说。

  站在山顶俯瞰,山坡上种的树木已具规模。多年跟树木打交道,平安区边家滩林场场长张志银掌握了各种树木的习性。他说,根据不同的地理特点,栽种了不同的树种,能保证树种的成活率,目前山上栽种的树种品种达十余种,2014年至2020年累计完成造林11885亩,完成抚育面积22026亩。

  随着海东市植树造林“大会战”的启幕,平安南山的颜色开始变为绿色。在青翠秀丽的南山,植被越来越多,与远处碧绿色的湟水交相辉映。

  又是一年植树时,平安南山上又忙碌起来,当地的干部群众,在解冻的土地上又种下绿色的希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护林员俞菊贤说,山头绿了,风沙天气也少了,往后村里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荒山上崛起“绿色银行”。  

  绿色奇迹在延续

  洪水泉回族乡地处南山上,因为山大沟深,常年干旱缺水,贫瘠的土地种不好庄稼。“尤其是这片叫做石膏梁的地方,就是荒山坡,种啥啥不行。”这是井儿沟村党支部书马鹏举的描述。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望着远方,不时心想,何时才能在这块贫瘠土地上摆脱贫困。

  一个偶然的机会,洪水泉乡党委政府了解到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经过考察研究,结合村子的经济发展基础、自然资源条件,发展光伏新能源产业,开启扶贫模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实现一次投入,长期收益。

  井儿沟村村民听到村里要建光伏电站的消息后,既高兴又稀奇。高兴的是,村里终于有了自己的产业,不仅能发展村集体经济,还能提供一些公益性岗位。稀奇的是,一块光板板,“躺”在阳光下能发电。

  村民眼中的荒山一年年发生了变化:2016年,政府平整出了一百多亩土地。2018年,这些村集体的土地被流转给了光伏电站。2018年9月,兆瓦光伏电站开建,投资4800多万元。很快,村民们看到光伏板支架如同五线谱上黑色的音符在荒山上“长”起来,它们迎着耀眼的阳光,闪烁出灼目的光芒。

  如今站在高处,放眼望去,都会被眼前漫山遍野的太阳能电池板所震撼。太阳能电池板一组紧接着一组、一排紧挨着一排,依山势弯弯曲曲地向远处延伸,遍布太阳能电池板的群山仿佛披上了蓝色的铠甲,蔚为壮观。

  更让村民高兴的是,发电的收益都是村集体收益。平安区乡村振兴局光伏项目负责人苏鑫告诉记者,这个光伏发电项目建成运营后惠及44个贫困村,每年能带来65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益,贫困村实现集体经济破零目标。仅光伏产业这一项,带动1029户脱贫户实现收益。

  “井儿沟村村集体经济收益30多万元呢。”马鹏举高兴地说。

  让荒山坡变成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这是附近的村都要实现的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靠着青山不怕没饭吃。

  “这个4800多万元的项目落在大山顶上,这要放在以前,那想都不敢想,说到底还是党的政策好。”马鹏举感慨。

  如今,一座座光伏电站化身一个个“绿色银行”,成为村集体稳定增收的“提款机”,为助推山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从满目荒坡到树木成林、再到“绿色银行”的崛起,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平安南山实现美丽嬗变,青山如画如诗,风景多姿多彩。(赵俊杰 吕锦武 李昕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