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抗击疫情史家星
文化下乡朱锦明
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大通农民画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并形成了以长宁镇新添堡村为中心的农民画创作基地。
大通农民画多以人物为中心、以农村生活为主题,创作题材涵盖了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体现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动人画卷,更传达着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祝福。
灶台里的柴火烧得正旺,两位穿着布鞋、花棉袄的农家大嫂正在做搅团,其中一人将擀面杖伸进锅中搅动,另一个人不断将面撒入锅中。豆面搅团的香气溢满厨房,一只小花狗卧在一旁,仿佛等待着搅团出锅大快朵颐。这是大通农民画《撒搅团》中的场景。
农民画《庆丰收》中,八位相貌英俊、身材魁梧的小伙动作各异,舞动着一条盘曲的彩色长龙。围观的人或擂鼓、或打镲、或吹奏,劲道十足,还有各类社火人物舞动红绸、挑起灯笼。尺幅之内,22个不同的人物把画面装扮得热闹非凡。
雄狮起舞,鞭炮齐鸣,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土族姑娘和小伙神采飞扬,身着艳丽的服装扭起了秧歌,雪花在空中飞舞。这一幕被记录在农民画《吉祥新春》中。
大通农民画的诞生
年近七旬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新添堡村村民刘成社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通农民画传承人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农民画兴起之后,刘成社便成为了大通农民画创作队伍中的一员。
初学绘画时,因为条件有限,每逢春节前夕,村里的人便会凑钱买来纸张和颜料,请村里像刘成社这样的画匠给大家画年画。村民喜欢的年画风格大多以现实生活为蓝本,色彩鲜艳、氛围喜庆,这种绘画风格使得新添堡村的画匠们逐步形成农民画创作群体。
也是在这个时期,省上的文化部门开设了年画、水粉画培训班,刘成社和同村的朱锦明、史家星等人踊跃报名参加。培训班的老师立足农民画的特点,从造型、色彩、构图等表现形式入手,帮助农民画家们提高画技,刘成社等人的绘画水平不断提高,在他们的带领下,从事农民画创作的人也越来越多。
20世纪90年代初,新添堡村的农民画家们自发组织大通地区农民画创作骨干在新添堡村举办了两期农民画培训班,新添堡村也逐渐发展成为大通农民画创作基地。
融合多种艺术形式
几十年来,朱锦明、史家星等人无论是在家务农,还是出门搞副业,他们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取到创作题材,并逐渐形成了传统绘画艺术和现代绘画艺术相结合的大通农民画总体风格。
刘成社自小生活在农村,积累了许多绘画创作素材。例如小时候经常帮助一些妇女画枕头和门帘上刺绣的图案,这让他熟练掌握了当地民间刺绣的图案风格,并融入到农民画创作之中。
“除了融入民间刺绣的图案风格,大通农民画还融合了年画、皮影、剪纸、雕刻等艺术形式之长,造型夸张生动,色彩对比强烈。”刘成社介绍,大通农民画的创作一般以人物为中心,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包含农民耕种及收获的生产劳动场面、节日庆祝和嫁娶等习俗以及山水田园花鸟的自然景色,涵盖了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了各族人民乐观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面貌。
充满质朴清新的泥土气息,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民族风格,大通农民画在2007年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题材紧跟时代变化
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家乡变化日新月异,这样的变化都体现在大通农民画中。早期大通农民画作品反映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通农民画创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创作思路逐渐转换,作品多反映农村发家致富、个体经营、田园景色、民俗风情、喜庆场景,创作技法也开始由写实向装饰性转变,将民间艺术特色运用到创作中来,表现出大通县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生活特点。
这个时期的大通农民画作品反映出人们创业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场景。农民画家史家星的作品《花香奶甜》表现了花丛边一位靠卖酸奶致富的少数民族妇女形象;鲍玉柱的作品《致富路》以艳丽的色彩展示出行驶在和谐致富路上的车辆,车上满载家禽,道路两旁的树上结满硕果,画面充满丰收和喜悦之情。
再后来大通农民画中还出现了手机、电脑、网络,表现生活富裕起来的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场景。比如刘成社的作品《花儿歌王》以民间刺绣图案牡丹花等花卉为背景,表现两位穿着民族服装的土族姑娘手持麦克风参加花儿歌王大赛的情景。
为时代唱颂为生活而歌
大通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相金玉介绍,2012年玉树地震后,大通农民画家们创作的集中展示玉树抗震救灾的系列作品《昆仑山下温暖车》《救援》《灾区的亲情》等作品,表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感人场景,入选纪念玉树抗震救灾一周年青海美术作品展,部分作品还受邀到北京参展。
2016年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刘成社和史家星等人合作,用农民画的形式绘制完成大通部分乡镇的文化墙,他们结合当地民族和经济发展特点,把反映地方特色的美景利用农民画的形式绘制到文化墙上,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增添亮丽景色。
疫情防控期间,画家们又拿起画笔,创作了《村长家的大喇叭》《党员的责任》《守土有责》等一系列抗疫题材的农民画作,用手中的画笔向抗疫一线的干部群众致敬。
“农民画创作不但增长了自己的绘画技艺,也传承发展了文化遗产。国家大力扶持和鼓励文化传承人,我们这几年越画越起劲了。”刘成社说。(卢晓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