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源“经纬”编织千年“幸福毯”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12-09 10:23    编辑: 马秀         
手工枪刺藏毯织造。贾泓摄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经过多年持续奋斗,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站在新时代新征程,奋力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我省各地各部门积极克服疫情、灾情影响,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近日本报专题报道组记者深入企业、乡村,走进农家、厂房,看洋溢在江源大地上的那些稳稳的幸福。本报即日起开设《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栏,刊发记者采写的报道。敬请关注。

  “自古藏毯出湟中,湟中藏毯数加牙。”如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牙藏毯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杨永良带着手工技艺走进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借助产业的劲风走出省门、走出国门,传播着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而圣源则努力扛起社会责任,通过专业的藏毯生产技能培训,采取企业与合作社、编织团队的结对帮扶的方式,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经纬线的交织间为越来越多人编织出生活的“幸福毯”。

  今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西宁市城中区的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圣源地毯公司)考察调研时强调,青海发展特色产业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要积极营造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要加快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把产业培育、企业发展同群众就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更好统筹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2月7日,记者来到圣源地毯公司,探秘千年藏毯背后的幸福故事。刚刚见面,公司行政副总经理刘生敏便迫不及待地与我们分享了一个好消息:11月29日,圣源成功中标人民大会堂化纤地毯项目。

  刘生敏介绍到:“圣源地毯成立于2007年,经历了14年,现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地毯设计、研发、生产、营销、检测于一体的集团化、国际化大型地毯行业领军企业,目前我们拥有世界先进的纺纱、染色、织造、后整加工等全套智能化生产设备以及全产业链研发平台。作为一家植根传统制造业的企业,我们扎根青海、创新理念,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中,追逐科技创新的现代脚步,力求让传统产业发‘新芽’,逐步发展壮大为青海藏毯产业的龙头企业,年产值上亿元。”

  说完,刘生敏打开车间大门,四块条纹图案的藏毯自屋顶垂直而下挡住去路,拨开别具一格的“门帘”就进入了藏毯的神奇世界。车间内,大型机械编织、传统手工编织、手工枪刺三个生产区域依次分布,在各区域之间还有后整、拔花刺、铲面等工作区域。经线、纬线、纱线以不同的方式错纵交织,编织出精美绝伦的图案。走到一旁的展示区,轻轻抚摸陈列的藏毯,毯面纹理平整,手感细腻柔软。

  操作工陈菊熟练地操作着阿克明斯特地毯织造机械。家住西宁市城中区总寨镇谢家寨村的她已在圣源工作10年,家中有父母和正在读初三的女儿,她在圣源的工资收入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

  在更换纱线的间隙,陈菊说起了自己心中的圣源:“与周围打零工的同乡不同,我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而且公司还会为我们缴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及住房公积金,每年春节前都会为我们这些家庭比较困难的职工发放3000元补助金。虽然家里只有我一个劳动力,但是我没有后顾之忧,生活过得格外踏实。”陈菊一边说,一边整理纱线、启动机器,开启另一块藏毯的编制工作……

  在陈菊工作区域的前方,17760根纱桶在二楼的纱架上整齐排列,远远望去“蔚为壮观”。换纱工乔世萍双手在纱桶间上下翻飞,迅速地进行着换纱工作。

  家住西宁市湟中区的乔世萍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那时公公常年瘫痪在床,丈夫只能打临工,她在圣源的工资便是家中最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圣源工作9年,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家人不仅还清了债务,顺利脱贫,年收入还超过8万元,更令一家人高兴的是,搬进了三层小楼。

  2020年,就在一家人满心欢喜地向往着新生活的时候,常年生病的公公去世了,上学的两个孩子无人照看,成了摆在乔世萍面前的难题。如果辞职,一家人将面临返贫的风险;不辞职,孩子怎么办?

  了解到乔世萍的难处,圣源地毯公司党支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主动找到她,将她的工作从操作工调至换纱工,值常白班,每天工作时间固定,早8时30分至下午5时40分,不再安排中班与晚班的工作。这样的人性化调整,解决了乔世萍一家的难题。虽然收入有轻微下降,但是她可以兼顾工作和家庭,每天干劲儿十足。用乔世萍自己的话来说,“在这里工作我能看到生活的希望。”

  刘生敏说:“我们车间内有员工240余名,其中70%来自周边村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5名。今年,公司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人性化管理,对家里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等特殊需求的员工进行调岗安排,乔世萍便是其中之一。”

  在圣源的仓库,还有一些做工差强人意的藏毯,但它们的背后却是一段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扶智”“扶技”工程的生动故事。

  自2018年起,圣源地毯公司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浩门镇华瑞藏毯有限公司达成长期扶贫意向,为该地区培训合格藏毯编制人员30余名;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玛央民族手工艺制作有限公司达成长期扶贫意向,为该地区培训合格藏毯编制人员20余名。圣源地毯公司在当地除收购“西宁大白毛”外,还为当地藏毯产业培训核心技术人员,在当地建设藏毯生产基地,待技术培训合格稳定后给予长期订单支持,所有订单地毯按市场价格进行结算。2021年,这样的合作扩展到了西藏自治区。

  “扛起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圣源的初衷是希望能够通过价值观提升、管理提升、信息共享等多元化、全方位的综合措施,推动更多的藏毯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深化与广大农牧民组成的‘命运共同体’,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生共赢,不仅实现了产业精准扶贫,而且达到了长期稳定就业的目的,从根源上扶贫脱贫。”刘生敏说:“如今,很多农牧区通过发展藏毯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切实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圣源,不仅在经纬线的交错间实现了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更用千年藏毯编织出了越来越多人的幸福生活,圆梦小康,奋进乡村振兴。(贾泓   实习记者王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