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为热贡乡村插上“双翼”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11-11 09:47    编辑: 马秀         

  进入11月,金色谷地早晚的空气里裹挟着一股袭人的凉意。驱车来到距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30公里外的扎毛乡,当地有名的风景区蝴蝶滩已是一片金黄,但横亘在南面的麦秀山依然是一片苍松翠柏。

  走进乡党委书记王俊安的办公室,他和乡长当增仁青站在窗户旁,指着不远处麦秀山脚下正在加紧施工的集装箱民宿,为记者介绍了他们将如何借助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地处农牧业过渡区的扎毛乡紧靠麦秀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拥有扎毛水库、蝴蝶滩、心形崖等丰富的山水资源和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扎毛村曾被评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每年夏秋两季,周边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渐渐尝到了乡村旅游的甜头。

  “扎毛村草场小,耕地少,要实现乡村振兴,仅仅依靠农牧业显然很吃力。”王俊安说,今年,通过争取村里的意见,最后确定扬长避短,继续走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这一决定,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

  今年,同仁市乡村振兴局为扎毛村配备了700万元资金,用于改造升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在多方考察和反复论证后,扎毛乡确定了最终的方案。

  “扎毛乡不仅有着秀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河谷的村庄民俗活动多、民间艺人多、人文景观丰富,春节的龙鼓舞、民间藏戏、民歌、拉伊等传统特色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这是扎毛乡村旅游的一大特点。”当增仁青透过窗户、指着不远处热火朝天的工地说,在原有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基础上,他们修建了观光栈道,连接正在建设的这片民宿点,民宿区设置了6间集装箱民宿和一栋集餐饮、“KTV”、网红打卡区等旅游设施的综合体,建成后能一次性容纳200人左右。

  王俊安将扎毛乡乡村旅游运营模式总结为:政府主导、公司运营、群众受益。放眼正勠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同仁市,这一模式不仅仅体现在乡村旅游,还更加清晰地体现在热贡艺术产业发展中。

  同仁,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全省唯一的历史文化名城,继徽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后第三个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的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现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有6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6人,省级非遗传承人88人。

  在脱贫攻坚期内,针对产业选择难,同仁市依托热贡文化的优势资源,探索推出“文化+扶贫”产业发展模式,设立了4个文化扶贫产业基地,下设20个扶贫车间,同时,培育大小文化企业195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突破了2万人,带动培训就业突破2000人,人均增收达2万元以上。

  “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以来,同仁市继续充分挖掘文化产业优势,仍将文化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在原有的20个扶贫车间基础上,增设了4个扶贫车间,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同仁市乡村振兴局局长田志国说,在原有基础上,同仁市凭借乡村振兴契机,配备了相应资金,为扩大产业规模注入了新动力。

  来到位于吾屯村的热贡桑杰画院,记者看到画院大楼旁新建的楼房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画院负责人桑杰加在施工工地,正在和工人们一同忙着粉刷装修。

  桑杰加告诉记者,画院扩大规模,政府给予了大力扶持,这栋楼房建成启用后,他们将可以更多地承担培训责任,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一技在身,就能实现全家致富。”桑杰加说,每年一期的技艺培训,对很多青年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机会,每一次培训,他和画院的美术师们都是尽可能多地为学员传授技艺,并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便利。

  今年5月至7月,作为省级扶贫车间的热贡桑杰画院完成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任务,其间,在政府补贴基础上,画院每天为学员提供了30元的补助。100名学员在这里免费学习唐卡、泥塑、刺绣、堆绣等热贡艺术传统技艺。

  今年,同仁市共安排了技能培训、示范点打造、村集体经济等相关资金1.69亿余元,落实了45项乡村振兴产业项目。此外,还同步推进了“四不摘”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衔接、易地搬迁后续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消费帮扶等工作,为乡村振兴下一步工作夯实了基础。(公保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