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云探”省博 了解黄河文明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10-01 10:43    编辑: 马燕燕         

  从宗日遗址到2018血渭一号墓,从描绘连臂踏歌场景的青海舞蹈纹彩陶盆到再现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金器,9月30日,“黄河文物出道了”沿黄九省区直播活动走进青海省博物馆,带领网友探寻历史足迹。

  彩陶记录史前文明

  认识青海、认识三江源从探秘青海省博物馆开始。青海省博物馆是西宁的地标性建筑,馆内有藏品46144件。这些文物是青海先民在生产劳动、文化艺术、工艺技术等方面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体现了青海地区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中所发生的民族融合,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青海有彩陶王国之称。当远古人类遇上泥土,他们用一件件彩陶,向我们诉说原始社会的故事。直播开始,青海省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孙丽宁带着网友走进宗日遗址。

  199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同德县发掘了宗日遗址。宗日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上游地区发掘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也是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孙丽宁介绍,舞蹈纹彩陶盆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内壁上描绘的人形舞蹈图案,这些舞蹈人像分为两组,他们头上戴着宽大的头饰,下身穿着裙装,手拉着手,一起跳着欢快的集体舞。舞蹈纹彩陶盆之所以成为国宝级文物,是因为它描绘出了五千多年前河湟谷地古老先民的生活情态及文明样貌。

  喇家遗址文物背后的故事

  面条是我们熟知的美食,而最早的面条出现在哪里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网友走进喇家遗址。喇家遗址距今约4000年,是典型的以青铜器时代早期的齐家文化为主,兼有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辛店文化等不同时期文化内涵的聚落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唯一大型灾难遗址。

  2002年,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的黄河岸边,考古人员在发掘喇家遗址时,发掘出一个倒扣的陶碗,随着考古人员将陶碗掀开,4000年前的面条重见天日,这一重大发现把人类食用面条的历史推至4000年前。

  作为齐家文化时期的中心聚落,喇家先民创造的辉煌远不止于此,这里还发现了王者之器——“黄河磬王”。

  石磬是考古工作者在农户家避雨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件人类加工痕迹的石板。这件石磬制作精美,表明喇家遗址已具有很高的社会组织结构,遗址内发现的玉器、白陶和陶窑也反映了喇家手工业技术的领先地位。

  黄河磬王的发掘故事也引起网友们的热议。网友“西门茶馆”评论:“在讲解员的直播中了解到每一件文物的考古发掘和所代表的文化价值,收获满满。”

  2018血渭一号墓珍贵文物首次亮相

  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的珍贵文物更是网友关注的焦点。热水墓群是6世纪至8世纪的重要墓葬群,尤其是2018血渭一号墓是热水墓群乃至青藏高原上发现的布局最完整、结构最清晰、形制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之一,是热水墓群考古研究的重要发现,也是中国古代陵墓制度考古的重大发现。

  一件件历经沧桑的国宝文物,不仅代表着青海黄河文化的精髓,也重述了千年前人类文明的荣光。直播中,出土于2018血渭一号墓的双狮日月金牌饰、镶绿松石凤钗等金器的首次亮相更是让网友直呼过瘾。网友纷纷为“黄河文物出道了”沿黄九省区直播活动点赞,并留言想要走进博物馆了解更多青海故事。(吴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