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让祁连山永远风光无限好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8-25 10:07    编辑: 成忱         

祁连风光。(蔚立刚 摄)

捕获。(李善元 摄)

玉峰侧影水如天。(张胜邦 摄)

回望。(鲍永清 摄)

  连绵亘古的祁连山脉不仅孕育了冰川、河流、草原等自然单元,更养育着依山而居的各族群众。行进祁连山,远处连绵雄伟的雪山,山上茂密葱茏的林海,山下辽阔无垠的草原,还有河西走廊的富饶绿洲,让我们感受到保护祁连山,立生态而谋、顺生态而走、依生态而兴,惠及发展惠及民生的沉甸甸重担。

  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实施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到启动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再到以有形措施、有力作为筑牢祁连山南麓生态屏障,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更严格保护这里珍贵的冰川、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资源。

  以国家公园之名实现更好保护

  祁连山,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而今成为我省乃至我国生态文明保护要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我省成为试点省份之一。

  从实际出发,启动实施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兼顾着保护和发展的双重任务,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兼顾好民生福祉,这对于青海是一大考题,青海必须着眼大局,充分衡量在全国生态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筑牢祁连山南麓生态安全屏障。

  体制试点以来,我省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青海片区)实施方案》,全面部署落实33项试点任务。

  高站位部署、高标准推进。时至今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体制试点通过评估验收,正为设园冲刺。得益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一系列改革创新,生态资源得到严格看护,从政府行为到民众参与,从学校课堂到农家牧户,保护祁连山、保护生态环境蔚然成风。

  40个生态管护站以统一标准、统一设施配套成为祁连山深处的亮眼风景,一批生态管护员坚守在祁连山深处,从另一个层面展现了我省对于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和力度。

  同时,不断强化科研监测能力建设,实施了雪豹、豺、荒漠猫等32个监测调查项目,建成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数据平台。今年年初,雪豹“凌蛰”被成功放归至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作为我国第一例雪豹救助放归与科研监测相结合案例,在雪豹GPS跟踪调查以及个体行为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生态环境保护也不例外,让每一个孩子从小树立生态环保理念,记于心、践于行,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保护环境成为一致共识和社会风尚。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过程中,从开展一堂堂生动的生态课,到设立生态学校,把生态保护宣传教育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已从祁连山下的海北藏族自治州辐射到省会西宁。

  2020年6月16日,我省首个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学校在西宁市行知小学成立;同年6月18日,祁连山国家公园首所“自然学校”在黄藏寺管护站开学……

  深入推动自然教育发展,通过生态研学体验等方式,广大师生有了更多机会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孩子们能够在体验中树立起保护祁连山、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其实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孩子的生态教育,因为每个孩子后面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家庭,共同参与、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

  《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首批自然教育读本,内容包括森林、湿地、草原、荒漠等生态类型以及祁连山国家公园内野生动植物资源情况等。

  在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过程中,我省持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深入推进自然教育体系建设,通过印制首批教育读本等,积极推动实现生态课堂常态化、制度化,并挂牌“青海省科普教育基地”,创立“祁连山大讲堂”,推进生态文化研究,成立全省首家“自然文学创作基地”。

  同时,祁连山国家公园因地制宜,探索建立“村两委+”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目的是以村两委为支撑点,建立保护宣传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党员引导带领作用,着力打造党员群众义务宣传、保护“两支队伍”,切实增强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的群众力量。从尝试到推动,如今这项工作效益逐渐凸显。通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带动起社区群众共同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珍贵的生态资源将被更多人呵护。

  生态生产生活共赢发展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深化省情定位,我省作出“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培育“四种经济形态”、建设“五个示范省”,祁连山作为我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要做好生态生产生活的“大文章”,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祁连山下好风光,祁连山下还有好牧场。质优的草地资源为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广阔空间,生态畜牧业的集约高效发展,使得一批批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附加值被不断提高,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多元发展带动经济和民生改善。

  在生态环境的不变量中谋变求变。畜牧业是祁连山地区的优势产业之一,但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必须要推动从粗放式向集约高效转变,推动保护与发展共赢。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积极探索飞地畜牧业发展模式,让祁连的牦牛、藏羊在本地繁育,“飞”到甘肃民乐等地进行舍饲,通过飞地牧草,飞地养殖、飞地商场等模式,实现跨区互补,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协同。

  再看生态旅游业,海北州祁连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及海东市的互助土族自治县等地,充分利用祁连山的绝美自然风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祁连大草原、卓尔山、门源油菜花海、聚阳沟、互助北山、“十二盘”等成为众多人纷纷前往的打卡地,尤其近年来随着扎碾公路、大通至仙米公路通车,前往祁连山进行生态体验的人数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起住宿、餐饮等产业发展。在祁连山下,很多农牧民办起了农牧家乐、家庭宾馆,也有一些人经营起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售卖,增收渠道拓宽了收入增加了,人们切切实实从生态保护成果中尝了甜受了益。

  海北州门源县东部的珠固乡东旭村骆驼脖子社的“高原桃花源”,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村民们充分利用当地生态优势,实现从种养殖向依托生态旅游的第三产业发展,村容村貌发生改变,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但大家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未变。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祁连山作为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我省“五大生态板块”之一,在青海加快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征程中,要切实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在更严格的保护中筑牢祁连山南麓生态屏障,让美丽的祁连山青山永驻绿水常清,让生态美、产业兴、生活富相得益彰。(宋明慧)

  记者手记

在严格保护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美丽富饶的祁连山,有水草丰美的原野、美丽俊秀的山川和奇幻地貌;是猞猁、荒漠猫、黑颈鹤等多种珍贵野生动物的乐园;涵盖森林、草原、冰川、荒漠等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积极寻求生态、生产、生活的协调统一,让有限的生态资源在严格的保护中创造无限的发展可能,立足青海最大的优势,发挥生态之价值、责任和潜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要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自然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点、发展新优势。立足青海实际,就要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在不断巩固好生态保护成果基础上,通过体系建设、制度完善等手段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实现更严格保护,深入探寻生态价值、生态责任和生态潜力的内在逻辑,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路径、机制和载体,将良好的生态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优势,在重塑生态价值、履行生态责任、挖掘生态潜力的具体行动中,实现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

  尽管在一系列创新改革中完成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但建设国家公园依旧任重道远,尤其在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历史新征程中,更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更严措施、更大力度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坚决筑牢祁连山南麓生态屏障。同时要兼顾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关系,充分利用好自然、保护、科研等资源,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因地制宜,找准经济发展优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契合点,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效能提升等方面下功夫,利用生态保护成果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在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中,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切实筑牢祁连山南麓生态屏障。(宋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