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3岁的多杰加或许从来都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有这么多人来到自己的家乡,踏上这片土地,欣赏这里几代人在大自然中绘下的“杰作”。在他忙碌的身影中,是兴奋,是激动,是无法言说的自豪。
7月6日,青海省首届“民族团结杯”贵南穆桂滩沙漠徒步穿越赛开幕了,赛道就在多杰加世代居住的森多镇卡加村。一大早,卡加村和周边几个村的村民就早早赶来比赛现场,几位村民告诉记者,虽然县上、镇上也举办很多活动,但这种“阵仗”的比赛还是头一回。
五颜六色的徒步装备、优美高雅的瑜伽展演、不同口音的欢声笑语,一时间让这个寂静的小村庄燃爆朋友圈。多杰加说:“现在家乡的环境确实好了,这要放在以前,到处都是沙子,连路都没有,这样的比赛是想都没想过的。”
多杰加的回忆随着选手们出发被拉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我们从1992年就开始在这片沙漠里种树了。”多杰加说,“不种不行啊,牧民们简直没办法生活,家里面全是吹进来的沙子,每天一早家家户户要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扫沙子,一扫就是好几簸箕;沙漠每年扩大6至7米,把草场都淹了,草场退化厉害,牛羊就没有办法,植树造林是我们唯一的出路。”那年他25岁。
在沙漠里种树,抛开成活率暂且不说,往里运送树苗就是一个大难题。多杰加说:“啥办法也没有,就靠人往里背。”根据他的描述,记者大概计算了一下,一名青壮劳力一次背50公斤重的树苗,如果每天按照200棵算的话,一个人每天要往返16趟,而这段往返的距离,最短的也需要1.5公里。“每天10个小时都在沙漠里种树,就一个想法,让沙漠退进去。”
说起二十多年前的事,多杰加依然记得非常清楚。“我们村里一家三代种树的人很多,我们家就是我和儿子一起参加种树,今年儿子25岁。”在多杰加看来,这么多年的坚持和努力,植树造林已经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习惯和生活。
在比赛的终点,森多镇镇长旦正加站在黄沙头防沙治沙纪念馆观景台上,看着眼前这片生机盎然的绿洲,心头百感交集。19岁那年,万人植树大军奋战在沙漠的情景像烙印一般刻在了他的脑海中。26岁那年,旦正加因为工作原因来到森多镇,从此他成了植树造林、防沙治沙队伍中的一员。今年,旦正加42岁,在这16年中,他在这片沙漠上看到了人们“人进沙退”的决心,看到了“树不种完我不走”的韧劲,看到了植树造林给老百姓生产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旦正加的眼睛湿润了,但他依旧笑得很开心。他说,因为这个共同的目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党员干部有了更多的责任和担当,并且让我们每一个人更加坚信只要团结、坚持、努力,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被战胜的。在森多镇工作的这些年,旦正加感触最深的就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加强对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在每年的植树造林活动中,各村你比我赶的氛围特别浓厚,大家都憋着一股子劲儿,看谁种树又快、又多、成活率高。”
参赛队伍中果然高手云集,感觉还没过多久,已经有人陆续到达了。夺得女子冠军的黄海艳非常激动,她说:“这次比赛难度很大,我面临了很大的挑战,但是非常开心能拿到冠军,这对我的耐力和毅力都是很大的考验。”
来自青海跑吧的许成宏成绩不算太理想,但当大家看到他的一背包垃圾时,或许已经把心中的“冠军”给了他。他说,每次参加比赛他都会将看到的垃圾捡起,这片沙漠既是比赛的地方,更是环境意识萌芽的地方,让走出沙漠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传递环保理念的行动者。他的想法得到了组委会的印证,本届赛事因为在防沙治沙核心区域比赛,所以组委会倡导大家在沙漠中践行“塑战速决”的减塑环保理念,拒绝一次性塑料污染,守护地球同一片水源,打造纯绿色赛事。
昔日黄沙头,如今新绿洲。通过这次赛事,人们见证了“贵南治沙精神”创造的奇迹,也体验了沙漠徒步穿越对自己的考验。坚持、坚韧、不放弃,完美地诠释在这片沙海绿洲上,也完美地体现在这次赛事中。
你看,那片“心海”中的绿洲已经变成了眼前真正的绿洲。(王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