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守住江源绿水青山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9-07-05 10:10    编辑: 马燕燕         

  时针回拨到2017年,一条名不出青海的河流,引得《人民日报》关注。

  这年6月2日《人民日报》对青海省西宁市北川河生态治理工程进行了报道。

  举目全国,比北川河有名气的河流不胜枚举,但它为什么能受到如此关注?

  其原因就在于,北川河治理工程,有力展示了青海城市河道治理和基础建设领域的经验及治理成果,展现了青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决心和实践。

  青海位于“中华水塔”三江源头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责任重大。在中国的版图上,“中华水塔”是青海鲜明的坐标。在世界的版图上,青海是中国的“生态之窗”。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强化上游意识、源头责任,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水土保持作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的重要内容,把实现水利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作为水土保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生态水保、经济水保、民生水保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青海每年向下游输送600亿立方米优质水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但同时,青海又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2.45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任务非常艰巨。如何为生态文明提供永续之脉?

  这是一以贯之的顶层构架——青海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坚持以水保生态、以水惠民生、以水促发展,协调推进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改造和淤地坝建设。坚持东西部开源节流并重、南北部保护修复并举,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这是一系列的制度性保障——青海出台实施10多部涉及水土保持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各级水利部门依法开展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严格执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大力加强执法监督和水保国策宣传,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驾护航。

  这是不同寻常的鼎新变革——2006年起青海三江源区全面取消GDP考核。2017年起,青海湖部分景区、年保玉则风景区保护性关闭。2018年,取消了8个省级农产品主产区所属县和20个重点生态所属县GDP等指标考核,全省近三分之二的县牺牲发展机会,全力保护生态。

  这是有的放矢的专项行动——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持久战”中,青海在统筹推进东部黄土高原区、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柴达木盆地五大生态功能区生态建设同时,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这是持续递进的建设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投入各类生态建设资金近300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12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02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14万公顷,黄河干流出省断面水质多年保持Ⅱ类,长江、澜沧江干流出省断面均达到Ⅰ类。

  时节如流,弦歌不辍,青海“绿色奇迹”不断创造呈现。

  流经青海省会西宁的湟水河,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一级支流。而北川河,又是汇入湟水河的一级支流,总河长154公里,经过城区核心段10公里,总流域面积3371平方公里。含北川河在内的湟水流域,人口集中,河道治理、根治水脏、保持水土是举足轻重的任务。

  我省连年出台有关湟水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意见,多措并举加大治理。2013年,从加大源头治理出发,北川河上游大通县境内小流域综合治理大规模推进,到2018年底,完成治理小流域32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9.94平方公里。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极大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减少了入湟水河泥沙。2014年,北川河(核心段)生态河道建设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截至2018年,累计完成投资近50亿元,完成外河6.5公里河道治理,建成内河前端沉砂池及六大湖等项目,形成水域面积70万平方米,景观绿化面积200万平方米。

  2018年,湟水河治理呈现历史最好水平,出省段水质达标率为100%。央视《朝闻天下》,以《畅游北川河湿地感受生态景观》为题,广泛推介西宁北川河湿地公园。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

  六月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绿色梯田风景如画。2014年,卡阳村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昔日荒山秃岭变成绿色梯田,从根本上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率,有力推进贫困村在2016年摘帽,转身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村年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2018年的15000元。

  绿色是大自然的本色,绿色发展是最好的发展。卡阳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诠释,卡阳样本、北川河样本在青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不一而足!

  这里是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八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万亩油菜花竞相怒放,宛如给大地铺上了巨幅“金地毯”。

  这里是青海省西宁市长岭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近处新栽种的油松挺拔笔直,远处的云杉、旱柳青翠茂盛,满眼绿色扑面而来。

  这里是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洋江沟小流域项目区,登山俯瞰,漫山遍野铺展的绿色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

  今日青海——

  曾经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曾经黄土裸露、纵横交错的沟壑变成绿色科技示范园,昔日“穷山恶水”之上打造出绿色发展“尖扎模式”、“尖扎经验”。

  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建设全面推进,全省64%的高原重要湿地生态系统、30.7%的森林、85%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全部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为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五级河长制湖长制组织体系全面建立,全省5925名河湖长、16263名河湖管护员上岗履职,守护着4299条河流、321个湖泊的健康生命。

  今日青海——

  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明显提升,水土保持支撑保障能力稳步增强。

  六年来,青海投入水土流失专项治理资金12亿元,水利行业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90平方公里;

  六年来,青海治理区粮食单产提高25%以上,植被覆盖率增加15%到25%,土地利用率由50%提高到70%以上;

  六年来,青海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工程,411个贫困村10.5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工程建设吸纳贫困人口劳动力1.99万人;

  六年来,青海大规模造林绿化不断推进,其中2017年国土绿化面积突破400万亩,为历年最多。2018年完成营造林406万亩,再创新高。

  ……

  渐逝的光阴,渐染的绿色,渐进的脚步,渐而重构的是青海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大格局”。这一格局是青海整体谋划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这一格局继续不断在创新开拓。

  2019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顺乎规律的发展是最好的发展,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矢志不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档升级绿色发展方式。

  “十三五”期间,青海水利行业计划综合治理小流域1500平方公里,综合整治坡耕地2万公顷,完成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124座。到203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00平方公里以上。

  以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以生态报国彰显青海担当!青海将以更加强有力的行动推进水土保持,筑牢生态之基,守住绿水青山。(罗连军谈林明)

  视点短评

  提档绿色发展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

  近年来,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任务艰巨,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持久战,一切还需要我们加倍努力。

  “大美青海”,这是对青海的勉励,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力、风力、冻融相互交错,共同作用,极易引发灾害,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异常艰巨。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秉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注重学习借鉴先进省区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坚决扛起生态保护的责任,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

  我们要按照“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变到强监管上来,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的工作总要求,统筹推进三江源、环青海湖、祁连山等重点区域生态建设,不断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河长制湖长制实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等生态保护举措,为推进“一优两高”提供战略保障,为提档升级绿色发展方式提供强劲动能,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青海贡献。(罗连军 谈林明)

  故事传真

  水保工程撬动卡阳村致富

  从穷山秃岭到“青藏高原最美绿色梯田”,从沟道泥水泛滥到“湟水流域最美小流域示范”,从原始耕作到机械化播种,从单一农业生产到旅游产业、劳务经济、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集结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极……卡阳村完美逆袭,从省定贫困村转变为全省致富示范村。

  追溯这个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西北部的小山村巨变起源,2019年5月16日中国水利网刊发的一篇关于卡阳村的新闻报道一语中的:“如同一块跳板,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脱贫提供了立足点,更生发出向上起跳的强韧弹性。产业带动、低保兜底、医疗救助、外出务工……卡阳的好事儿不断‘弹出’。

  而卡阳村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与新闻视界的解析相同,不同的是民生版解读更加形象:“坡改梯就像发面酵头,给卡阳村发酵了一盆子发展的‘发面’。”

  有目共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犹如杠杆,撬动了卡阳村发展。卡阳村是一个生活着256户汉、藏、蒙古等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村民964人,劳动力605人。这个曾经十里八乡有名的贫困村,山高坡陡,植被稀少,交通不便,人文环境差。全村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贫困户44户,贫困人口131人。村民主要依靠农业种植维持基本的生活保障,由于坡耕地耕作原始收成低,且无其它收入来源,村民捉襟见肘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基本的需求,处境艰难、生活穷困,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贫困村。

  治理前的卡阳村,除原始保存的森林外,满目的荒山秃岭,地是坡耕地,山是荒草坡,水土流失严重,是典型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且干旱少雨,土壤墒情差,造林成活率低。

  2014年,总投资1375万元,由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实施的“卡阳村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完成治理面积1.83平方公里,新修田间道路(砂石路面)4.6公里。2017年,水利部门投资1400万元,以卡阳为中心,在周边13个行政村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进一步优化乡村生态环境。

  在项目实施中,水保部门坚持“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以坡耕地改造为主要抓手、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卡阳村彻底改变面貌,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卡阳村强村富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卡阳村破茧化蝶、村强民富的“先手棋”、“牛鼻子”和“助推器”。

  成片的经济林绽放花色绿叶,整齐划一的梯田环山盘绕,四通八达的田间道路蜿蜒而上,创造出卡阳村良好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环境,千亩优质油菜基地、优质中藏药基地和生态花卉基地,突出生态观赏性树种、梯田特色农作物种植、珍稀花卉建设等措施,形成了“青山如黛、花海飘香”的高原特色乡村旅游景观,让卡阳景区建设、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有了优势资源,有了基本的载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耕作艰难的坡地改成层层绿色梯田,根本上转变了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彻底解放了劳动力,让卡阳村人有时间、有精力投入并创新其他生产经营,打造乡村多元产业,促成乡村发展多个增长点形成,全面提高村级生产率,不断扩大“绿水青山”效应。

  如今的卡阳人,依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带来的综合成效,成功创建“中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基地”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村民广泛参与到农家乐经营以及景区开发、运营、管理、服务中。从2016年起,卡阳村44户贫困户131人全面脱贫,村民年人均收入从项目实施前不足3000元,增加到2018年的15000元,高于全国水平。

  藏隐于大山深处的卡阳村,如今引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高频播报,卡阳村成为三个“全省唯一”的脱贫致富的标杆村。这三个唯一是:全省唯一一个将乡村田间道路全部硬化,方便农民生产条件的村庄;全省唯一一条直达景区与村庄的乡村扶贫旅游公路;全省唯一一个以“文化+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带动贫困村脱贫的景区。(罗连军 谈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