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城隍庙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04-12 08:55    编辑: 马燕燕         

  城隍白榆——黄沛沛

  但凡到古城西宁旅游的人,单知道塔尔寺、烟雨北山、凤鸣南山、东关清真大寺……却不知道,西宁还有一座城隍庙。

  西宁城隍庙,位于解放路少年宫院内,始建于元代,是河湟谷地古老文明的见证之一。且史料多有记载: “城隍庙,城西北隅、洪武十九年(1386年)指挥李实重建”(顺治《西宁志》)。“城隍庙在城西隍庙街北,康熙三年(1664年)总镇柏永馥加菁,六十年(1721年)西宁道副使赵世锡重建,至雍正元年(1723年)工竣。”(乾隆《西宁府新志》)……

  在古代,城隍庙就是一座城池的标志。城隍,始于周秦,盛于唐宋,沿袭至今。“城”指城墙,“隍”指城河。城隍二字连用始于《易经》“城复于隍”。城隍是守护城池的神。时过境迁,逐渐演变成护国安邦、扶正袪邪、调风和雨、管领亡魂诸事之神。

  在无城隍庙之前,西宁还不算是“城”,它只是一座“亭”。在那遥远的上古时期,西宁还没有名字,只是把湟水流域的一大片地方统统称之为“湟中”。至汉武帝时代(公元前221年),霍去病将军与北方匈奴打仗的同时,捎带着把西边辽阔的土地划归到大汉的版图上,在湟水流域设置了许多亭。于是,西宁,才有了正式的名字——西平亭。

  公元前111年,朝廷开始正式管辖湟中地区。管辖的方式就是派一名官员(护羌校尉)来到湟中管理羌人事务。

  章和元年(公元87年),由于护羌校尉张纡于在临羌(今湟中多巴镇)设计毒杀迷吾部众,引起“众羌大动,谋欲报怨”之骚乱。邓训临危受命前来西宁西川担任护羌校尉,部署防御。

  期间,邓训真心保护湟中月氏胡而赢得民心,且对羌胡部落加以劝慰,使得羌族烧当部首率领八百余户部众归顺汉王朝中央政府,恢复了河湟地区的安定。他虽然没有出众的才华,却把一个民族从茹毛饮血的时代带进了耕种稼穑的时代。永元四年(公元92年),病逝于任上。

  为了纪念邓训,河湟民众家家供奉他的神龛。至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汉和帝追封其“平寿敬侯”。而且被请进城隍庙,成为护佑一方百姓的“隍老爷”……

  在神清气定的城隍爷塑像两旁,是一副洒金的对联“沐风栉雨洞察民情,废寝忘食纵理曲直”。后来,城隍庙中不止供奉邓训一人,但凡在西宁历史上有贡献的名人贤士,如诗人张思宪、李焕章、教育家邵鸿恩、基生兰等,也被请进庙里供奉起来。

  ……西宁城隍庙,历尽岁月的洗礼,虽多次遭破坏,所幸的是,它的整体建筑基本保持了完整。

  西宁城隍庙之所以出名,还源自一则民间传闻。话说抗战时期,曾有日寇战机飞临西宁上空袭击城池,城隍爷大显神通,只见他用力一跺地面,用衣襟遮住天空,使日本鬼子看不清西宁城,仓皇间投下几枚炸弹,旋即离去。由于城隍用力过猛,居然将黄袍撕裂一道口子。事后,庙祝发现了这一细节,一时间传遍古城,成为西宁新的美谈……

  在旧社会,古城西宁最热闹的地方要数城隍庙一带了。昔时的城隍庙殿宇建筑壮丽,雕梁画栋,几百年来香火旺盛。每逢初一、十五,四月初八、六月十八,尤其是农历八月十八,举行城隍会,载神像出巡,意为惩恶劝善的民俗,在西北颇有名气。

  更值得一提的是,每当天高云淡、艳阳高照之时,城隍庙的风景竟是那么的清新。在飞檐斗拱、雕花木门、绿树繁花中,最富有情趣的要数那植于明清时期的11棵白榆了,只见它或虬枝奓起,或旁逸斜出,干枯中透出沧桑,虬奓间赋予诗意,与周围的伴侣组成一幅诗情飘逸的道教圣地画面,凝结成一个巨大的符号——西宁,长久而固执地守护着城隍庙,守护着它的繁华、庄严、平实及世俗……(王祥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