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火烧沟。城西区城管局供图
昔日火烧沟。资料图片
今日视点
绿树成荫、鲜花烂漫,信步于绿道,令人神清气爽……位于西宁市城西区的火烧沟仿佛一夜之间旧貌换新颜,成为夏都又一处绿色生态走廊的美丽景观。
这是一片面积达585万平方米的生态廊道建设区,如今区域内已有各类绿植百万余株。由于景色优美,已日渐成为周边群众休闲活动的最佳去处。
9月27日,时隔4个月,记者再次走进火烧沟,眼前已是一片鸟语花香。
生态修复拒绝“短视”开发
就在一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旧有句口头禅:“好女不嫁火烧男”。之所以不嫁,是因为火烧沟的环境实在太差。
时光倒回,在2017年初,同样的位置,记者通过原始资料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作为湟水河一级支流的火烧沟,因受到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过度人工干预,造成区域内水土流失、植被衰退、面源污染,区域景观遭受严重破坏;火烧沟两侧以建材、仓储、小型加工厂为主的小企业、小厂房凌乱不堪,垃圾成堆,环境堪忧。
火烧沟位于城西区中部,沿南北向分布,沟道总长约20公里,其中城西区内长度约9公里。北侧紧邻西宁市主干道昆仑西路,距海湖新区核心区仅2公里。南至西宁市与湟中县界,西邻水槽沟,东至火烧沟主沟东侧山前地带。
2017年3月,火烧沟生态综合治理详细规划正式启动。规划范围北起南绕城高速北侧,南至城西区与湟中县交接处,规划范围内火烧沟长度约为5.5公里,详细规划总面积为585万平方米。确定经过8年时间,火烧沟将成为西宁市山区绿色发展先行区、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城市双修”启动区。
为了恢复生态,城西区政府主动放弃了区域内每年大约解决近千人的就业和产值,先后投入人力、财力、精力,逐步取缔了区域内分布着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及多处垃圾堆放点以及69家小散乱企业,同时区财政斥巨资开始了生态修复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城西区区委常委、副区长陈忠义算起了生态账:“曾经火烧沟一带的企业生产产值、就业、税收、土地出让等收入有多少,我们暂且不看,然而,火烧沟生态综合治理带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585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城西区将给广大群众创造一笔最温暖的经济账。
为全面做好火烧沟片区深层次生态修复工程,规划结合了产业布置、生态修复、乡村改造等,提出“一廊两带三核”空间结构理念,定位“夏都生态景区”,建成西宁市民休闲游赏的后花园,西宁夏都品牌生态旅游目的地。
一廊:火烧沟风景画廊。包括鳌林景区、苍穹揽胜、胜古朗玛、桃林葵海等景点,还有远足营地、休闲农庄、特色乡村、生态公园等。一条东西横跨、宽约4米的绿道,让骑车或步行的人们感受舒畅惬意。
两带:康体休闲游憩带和乡土文化体验带。利用火西村大掌湾社较为完整的传统民居,再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开启西宁周边特色民宿的探索和发展。利用西岔门社周边自然环境基底颇具高原特色的特点,使得这里成为了乡土文化体验区的重要片区。
三核:生态教育核、休闲生活核和乡土文化核。生态教育核以火烧沟入口东侧的生态教育为依托,建设西宁首个生态公园,展示大南山及火烧沟艰苦卓绝的改造过程,进行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休闲生活核以大掌湾社为依托,重新植入康体休闲产业,形成西宁市康体休闲发展的带头品牌;乡土文化核以西岔门社为依托,在现有村庄基础上进行改造利用,保留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和农牧产业,打造一处田园综合体。
生态优先绿色廊道初现端倪
一年,昔日的垃圾场变成了今天的大公园,而环境的整治不仅仅是让市民多了一处健身休闲的好去处,更重要的是,由于火烧沟处于西宁“城市绿芯”核心区域,作为西堡生态森林公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火烧沟风景区的建成是城西区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最真实最具体的现实表现。
陈忠义说,火烧沟作为城西区城市发展症结最集中、区域影响最大的“顽疾之地”,无疑成为全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补齐生态短板,最大限度还绿于民的突破点。
由此,仅仅一年时间,火烧沟重焕生机。一场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式的新生在这里发生!
火烧沟生态综合治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的要求,这场融生态修复、环境污染治理、道路建设、植被绿化、景观设计、海绵建设等10多个子项目为一体的大动作,于2017年8月正式启动。
绿色发展,幸福西区。随着由主要领导为总指挥的火烧沟生态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启动,动员拆迁,强制治理,反复调研,几易其稿,制定规划……区发改局、建设局、城管局、水务局、环保局、国土局……城西区下大力气、下大决心,举全区之力,将沉寂了30年的火烧沟“旧貌换新颜”。
一年,先后拆除自建房、牛棚、猪圈、厂房等各类小乱散污企业等约19万平方米;
近100台大型机械日夜工作,清理垃圾;
对大掌湾片区大型堰塞湖整体填埋,消除生态灾害隐患;
清理各种垃圾23万立方米,回填好土25万立方米,火烧沟全面换土!
土地平整、管网铺设、边坡修复、排洪渠、排水渠、沟道回填碾压、挖坑、绿化……今天,火烧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进行得如火如荼。
今朝满地苍夷,明日绿色满园。时至今日,我们看到,城西区政府让住在火烧沟附近的群众看到了火烧沟的前景,看到了火烧沟的美,看到了希望……那是绿色的希望。
漫步在火烧沟,满眼望去,绿色的植被、盛开的花树已是接连成片,一幅茂盛林区、浪漫花海的美丽画卷逐渐展开。
火烧沟今天的绿,来之不易
一堆堆垃圾不见了,一片片小散乱企业的厂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火西村村民刘延菊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曾是自己生活的地方,如今听说要整体搬迁,刘延菊从心底里舍不得。刘延菊说,完全认不出,这还是以前那个火烧沟吗!
在沿线5.5公里的治理区内记者看到,眼前,红的、黄的、金的、紫的……火烧沟真正实现从满地苍夷到满目秀色。
在工程区域内,80%左右的地面被植物覆盖,27组造型油松、大乔木、小乔木、花灌木以及地被植物把这里装点成为市民的“后花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海拔高、两山夹一沟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火烧沟生态修复树种的选择就成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为此,大胆尝试,引进东北红松、丛生白桦、金叶复叶槭、粉黛、乱子草等10%的新品种;同时,引进湖南天泉草业先进技术——天然草再生技术,实施草籽、草毯种植,这一新技术在全省尚属首例。记者看到,虽已入深秋,但试种的草毯依然绿意浓浓。
火烧沟生态综合治理,不仅需要进行生态治理和修复,还要花大气力开展城市修补。因此,引水修路等部分子项目也正在相继实施。记者看到,沟道水质净化项目正在加紧实施,铺设水管管网40多公里,解决湿陷性黄土难题,每隔一公里设置一个阻风林,“海鲁”公路前期筹备,三座景观桥、体育公园加紧规划……
火烧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12亿元,截至目前,来自国家项目投资仅1950万元,区财政投资已达4亿元,而城西区年财政收入近12亿元。可见,城西区政府拿出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多用于火烧沟生态综合治理,这是城西区政府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体现;这是城西区各族干部群众强化“生态担当”,加快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毫无疑问,从沟深风大、干旱缺水、土质结构差、光照强,基本不适宜生态综合治理的实施,到成为幸福西宁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典范,我们深深感到,城西区干部群众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责任、更高的标准,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根植于心、结出硕果。
585万平方米意味着什么?这是城西区政府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生动的诠释。(林玟均)
一场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式的新生正在发生!
昔日又脏又臭的垃圾沟——火烧沟正努力向山青水碧转变!
曾经垃圾遍地、生态遭破坏的深沟,如今通过生态修复,打造成集游乐、休闲、生态旅游于一身的西宁夏都品牌生态旅游目的地。
西宁市城西区政府通过这种改变,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时俱进贯彻“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扎实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开创新青海建设新局面。
迈向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城西区各族干部群众时刻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火烧沟生态综合治理作为忠实践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具体化的生动实践来抓好抓实,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大力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的成长坐标,为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做出积极贡献。
这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宗旨,着眼于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为民工程;
这是精益求精数易其稿的呕心规划;
这是繁杂庞大的海量拆迁及换土工程;
这是大气魄谋划、大手笔规划、大动作投资、快速度建设的大跨越;
……
毋庸置疑,火烧沟作为城西区城市发展症结最集中、区域影响最大的“顽疾之地”,无疑成为全区、全市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补齐生态短板,最大限度还绿于民的突破点。
还绿于民、还景于民,用环境提质,建宜居西区、幸福西区。补齐环境短板,造就幸福民生——这是城西区政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最生动实践。
未来,这一沉积了30年的“顽疾”,将今非昔比:旷美森林、绚丽花海、诗情画意、鸟语花香……蝶变火烧沟,将永远定格在这里。(林玟均)
故事传真
火烧沟,诗意山水美如画
高大挺拔的白桦树和油松、生机盎然的草坪和灌木丛、清澈见底的河流和湖泊……10月16日,虽已时至深秋,但走进位于西宁市城西区的火烧沟片区,除去大自然所赋予的淡淡金黄,映入眼帘的仍然是一幅生机勃勃的山水画卷。
“过去说起要搬迁,我们巴不得快一点,现在要说起搬迁,心里还真是舍不得搬了。”作为在火烧沟打造的康体休闲游憩区域内大掌湾村的村民,李航说着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然而让李航以及火烧沟片区内村民的想法发生转变的,正是源于这里在短短几个月内发生的巨大变化……
“去年10月份第一次来这里,那时候苍夷满地,空气中时常飘来一些异味,而且一旦刮起大风,有时候连路都看不清,这里就像一个完全被废弃遗忘的地方,遇到的村民都在问什么时候才能搬迁。”火烧沟生态整治项目总工程师之一的武希安说起自己第一次来到这里看到的景象。
由于过去的火烧沟片区不仅交通闭塞,而且遍布了废旧物品回收站、养殖厂、生活垃圾填埋厂等较多的非生态产业,对于住在里面的村民来说,比贫困更加难以忍受的是刮风尘土飞扬,下雨积水遍地空气恶臭难闻的生活环境。
如何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成为了摆在武希安以及整个项目组成员面前的首要任务。
“我们查阅了很多历史文献记载,包括明清时期这里的植被情况,想最大程度的恢复过去的面貌,保留过去的植物种类。”为了恢复火烧沟的生态环境,武希安和同事们从去年10月份便早早做起了准备。
3月底,火烧沟迎来了改头换面的时刻。通过深耕,恢复土壤环境,培育适合种植树木的土壤。设计阻风带,种植高大新疆杨与河北杨等高大的阔叶乔木,以应对火烧沟位于两山夹一川的特殊地里环境所带来的常年大风现象,确保环境改善的大前提。恢复山野地貌,恢复微地形,在突出景观效果的同时,更有利于集中排水,融入“海绵城市”的建设,一改过去下雨便积水的现象……
众志成城!在5月中旬的时候,90%以上的栽植任务便已全面完成,武希安不仅有了恢复绿化的信心,更是被深深的震撼。由于高原独特的气候,在这里做绿化,是和气候争时间,和自然争时间,最好的种植时间只有3月底到5月10日之前这短短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真是意想不到,这里的园林工人基本都有着攻坚克难的精神和丰富的绿化经验以及知识储备,这是青海十多年来做绿化的成果,是社会和城市的红利,一开始觉得这里绿化是大色彩、大范围、大手笔,现在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大精神。”武希安说道。
如今,火烧沟内已经完成了6万多平方米的绿化,从脏乱差变成了城市公园,越来越多的市民来到这里休闲散步。而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还将继续绿化30多万平方米的面积,让这里成为生态西宁新的绿肺。(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