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观察
包呼图,蒙古语,意为有鹿的地方。包呼图山是湟水河发源地,在海晏县金银滩草原北边,海拔4395米。
湟水河从这里出发,流经湟源、湟中、西宁、平安、互助、乐都、民和,在兰州达川西古河嘴入黄河,全长370公里,在青海省内长349公里,它像一条金色丝带将青藏高原与中原大地串在了一起。
6月22日,记者从海晏县东大滩水库出发,沿湟水河北上,进入包呼图,这里溪水众多,山清水秀,牧草丰美。每条山沟中都有清清的泉水流淌,汩汩有声,饮之甘甜清纯。小溪边点缀着金露梅、银露梅,一丛丛,一片片,从山口、山坳一直伸向河源,风光别样。据了解,湟水河在包呼图山谷34公里,流经途中还有无数条小溪汇入,通过包呼图沟,经鞭麻沟,在幸福滩草原注入哇日曲,最后进入东大滩水库。
东大滩水库是目前湟水流域最大的调节型水库。水库大坝横截木里沟嘴,315国道、青藏铁路沿边而过,库面上碧波粼粼,四周牛羊成群,各类水禽常年栖息在水库沿岸。这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生态调水等综合利用的拦河式中型水库,总库容2850万m3,控制流域面积1536平m2。今年到8月份,先后向下游生态调水7次,共调水2412万m3,平均下泻流量6.93立方米/秒。
在这座水库坚守了32年的水利工程师江少华感慨万分:湟水滋润着河谷大地,在湟水的哺育下,巴燕峡、湟源峡、小峡、大峡、老鸦峡和湟源、西宁、平安、乐都、民和等盆地,一束一放,形成串珠状的河谷地貌,集中着青海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也成为工农业最集中的区域。
回望久远的历史,河谷地带至少在明以前是到处草木丛生,绿树成荫。北宋李远在《青唐录》中描述当时湟水流域是“宗河(湟水)行其中,夹岸皆羌人居,间以松篁(篁概指灌木也),宛如荆楚(江南地区)。羌人多筑物而居,激流而碨(水磨)”。在那茂密的丛林中野生动物成群结队,连麋鹿等大型食草动物也优游于其间,有清乾隆年间西宁府学教授屈笔山西宁东郊《观猎》诗为证:雨罢风和黄鹂鸣,高原原上景清明。无营散兵东郊出,麋鹿不猜弄晚晴。
登上包呼图山放眼北望,可见头冠白雪的祁连山。如今在包呼图,在海晏,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实施的一项关乎现在和未来的工程正在推进。
海北州是“三河一湖”即青海湖和黄河一级支流湟水河、二级支流大通河、中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水源涵养地和发源地,青海湖入湖水量的80%来源于海北。流经河西走廊、内蒙额济纳旗的黑河、托勒河水量的90%源自海北。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态水利安全,以及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经当地政府的不懈努力,2014年5月国家水利部正式批准海北州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地区。这也是唯一在青藏高原牧区实施的试点建设项目,并委托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海北州的水生态文明试点方案进行了审查。同年底,经过专家组审核通过,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印发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方案审查意见的函》,对该州的实施方案完成了国家层面的部委技术审查。2015年2月,经省政府授权,省水利厅下达了《关于海北州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对实施方案完成了省级政府层面的行政审查。同年6月2日,海北州与省水利厅在西海镇召开“海北州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启动大会”,至此,海北州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步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据了解。建设时间上分为2015年至2017年为试点期和2018年至2020年试点提升期,建设内容包括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保障、青海湖为主的水生态保护、水安全保障与新农村建设等9大块,总投资达到64.03亿元。
几年来,一系列水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实施,正在改变海北草原。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个新时代的新海北赫然呈现在世人面前。海北州以做足活水文章、以水凸显灵性、以绿提升品位的理念,先后实施了九大示范工程。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全面恢复和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方向”实施了祁连山黑河源头八一冰川自然保护区建设与湿地修复项目;以依托创建“全省林业生态文明示范州”海晏县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及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措施,实施了青海湖湖滨湿地保护与沙化土地治理项目;以开发太阳能提水专用设备和风光互补新能源技术研究,实施了刚察县以太阳能提水与高效节水草场灌溉为主的畜牧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以打造门源县冷水鱼品牌为目标,建立“好苗、好种、好鱼、好品牌”为特色,实施了门源县浩门镇冷水鱼养殖基地建设项目;以改善海北州州府所在地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倾力打造“水畅水清水有韵,可娱可赏可怡情”的西海画廊,实施了西海镇金银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以利用刚察县高原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实施了刚察县湟鱼洄游通道及湟鱼保护水生态教育基地建设项目;以有效保护水生态,合理开发水能资源,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实施了海北州重点水功能区水量、水质、水生态一体化管理建设项目;以祁连山水生态补偿机制为主,结合水生态补偿目标服务价值和保护特点,实施了生态宜居家园。3年的试点建设,完成了37类137项工程的建设内容,形成投资18.29亿元,建成了一批具有高原特色、别具风情的集水生态修复和水文化展示为一体的重点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实现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整体目标。通过森林保护、水土流失治理、防沙治沙等工程措施,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3%,完成32项农牧区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解决6.8万人口、127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全州214个行政村、所有的自然村和134处寺院、宗教活动点全部实现安全饮水。
在湟水河发源地,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相伴相随的另一个工程也如火如荼。总投资16.4亿元的海北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项目各项工作均在有序推进之中。
这一项目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水源涵养功能提升、生态监管与基础支撑三大类92个子项目,分别在祁连县、刚察县、海晏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实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流域治理、废弃矿山修复、水源涵养功能提升、湿地修复与保护、水源地保护等。截至今年上半年, 61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海晏县在青海湖北岸汇水区造林2000公顷;祁连县整合扶贫资金1454万元,实施总投资2662万元的生态农牧业循环及旅游观光村项目,项目内容从原有的美化亮化增加了民宿、商业、餐饮和游客接待用房等内容,积极打造以卓尔山景区为核心,覆盖拉洞台村、麻拉河村、白杨沟村、冰沟村等四个村及周边区域的卓尔山大环线景区。门源县与总承包单位按“EPC+PPP”合作模式,将门源县浩门河景观大桥工程、瓜拉大桥改扩建工程、浩门河沿岸景观提升工程作为山水林田湖草试点配套PPP项目,总投资4.6亿元,已完成可研和PPP项目“两评一案”初稿。这是全省环境领域率先推行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行走在海北草原,天空永远是深深的蔚蓝,在这澄净的天空下是一望无垠的草原。山地是生机盎然的,青翠的绿色将它们包裹。那山、那水、那片绿的背后,记载的正是30万海北干部群众义无反顾的绿水青山追梦之路——奔腾不息的河流、挺拔苍翠的树木……(杰拉)
生态故事
雪山巡护路
8月17日,记者再次搭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尼玛卿雪山保护站的巡护车,围绕阿尼玛卿雪山开始了往返近30公里的巡护之路。
清晨,晨光无限地洒在河道上,天无边界,地无止境。距离记者上次来到保护区已过去5个月的时间,山林间已是枝繁叶茂,古木参天,玛沁草原一碧千里。
汽车行驶在砂石路上,两旁蔚蓝的河流湖泊成为一道风景线,对岸的羊群、野驴群、秃鹫群不时进入我们的视野。“快看右边!蓝马鸡!”汽车突然停下,站长才旦加招呼大家向右方的山坡望去。“一、二、三……共6只!”才旦加一边数,一边拿相机拍照,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
“通过采取围栏、设立封育警示牌等措施,减少了人为干扰,植被盖度率提高了,湿地面积也增加了,像这样的珍稀野生动物种群追逐嬉戏、自由觅食的景象越来越多,说明生物多样性在逐步恢复。”才旦加告诉记者。
“阿尼玛卿保护区在玛沁县内总面积35.778万公顷,这片区域里分布有雪豹、雪鸡、马麝、白唇鹿、藏野驴、马鹿、棕熊、岩羊、蓝马鸡等野生动物,巡护责任重大,我们保护站还要重点对兴海县交界切木曲林区和玛多县交界处进行巡护。”一旁的巡护队员才让扎西补充说道。
记者看到保护区内不少一度“斑秃”的黑土滩再次披上绿衣,远处的湖泊群宛若点缀在草原上的蓝宝石,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
“我们的队员每天至少要走10公里到20公里,不仅要完成防止盗猎、盗采野生动物植物的任务,还要严密防范森林火患。节假日对我们来说跟平时没啥两样,山林里巡护不能停,守护三江源生态,是我们的责任。”才旦加说到。
同行的巡护员华贡和索南是当地的牧民,已从事护林工作多年,标志性的工作服和户外眼镜是他们的标配。当护林员可不是那么容易,经常在外进入林区巡护,不光要身体好,还要会骑摩托车、骑马,有时巡护到无人居住的深山林区,就地宿营,渴了就喝河水吃冰雪,饿了就吃饼干、方便面。
“一段时间的巡护工作,让我明显感受到保护区内水资源增加了,上世纪末三江源地区已经消失的近千个高原湖泊、湿地已经重现,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高原精灵’藏羚羊数量明显多了很多。”
临近晌午,巡护队在一条溪流边停下,从车上取下防火宣传单贴在了树上,提醒当地牧民注意防火,做到防患于未然。
才让扎西介绍说,平时碰上受伤的野生动物,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会将它们带到保护站,再联系兽医进行救治,有时安排到巡护员家中,在家中代养三四个月后,再放回自然。
一路上,牧人的帐房、奔跑的野生动物、如诗如画的湖泊、抖动的经幡无不使人心旷神怡。阿尼玛卿古老的转山路上,牧民带着最简单的行装,带着糌粑和酥油灯,风餐露宿,用双脚印证着虔诚。远望阿尼玛卿山,连绵的高山白雪皑皑,牧人的牛羊洒满天地间,美不胜言的景致让人陶醉。(王湘琳)
赵老汉的骄傲
伴随着一声声鸟鸣,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铁盖乡上合乐寺村的那条委曲沟,又迎来了新的一天。杨树、柳树、榆树……沐浴在清晨的阳光里,尽情地舒展着腰肢。远远地,一位老人背着手走来,一株株挂满果实的杏树乐弯了腰。
老人名叫赵永福,今年74岁的他家住上合乐寺村二社。1980年,赵永福和父母一起由龙羊峡库区搬迁到了村里。搬迁后的日子并不如原来在水边那般“滋润”。早上起来,被子上总是铺了一层沙。眼瞅这“硌牙”的日子仿佛没有个头,赵永福望着山下的委曲沟,下定决心要种树。1985年,得到乡政府许可后,赵永福的“大工程”正式动工了。
“你有这工夫,种地还能有点收入,栽树又不挣钱,图个啥?”看着老赵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开始刨坑、栽苗,来来往往的乡亲们摸不着头脑,而赵永福咧嘴一笑,把委屈直往肚里咽。
“当时这委曲沟,河道两侧全是大沙包,一片荒凉。没钱买树苗,就找别人拿菜油、羊粪换了几捆,后来,种下去的苗子长起来了,我就不用再为没有树苗发愁了。”赵永福回忆道,一开始没有路也没有车,一捆捆苗子都是他靠骡子驮回来。到了山顶没有路,他就和家里人一次次地往沟里扛。
刚种树时,为了平整沙包,赵永福专门雇了辆东方红拖拉机,375元的劳务费是他们当时一年收入的六分之一。1987年,为了防止羊群啃食树皮,他又花1380元买了铁丝网。
“坦白说,一开始想着种些树,等五个儿子成家立业时,有木材给他们盖房子。”可这一年年的种下来,赵永福的私心慢慢变了。“都说要保护母亲河、保护草原,我在这沟里种满树,别的不说,至少空气好了,沙子不跑了,水土不流失了,少往黄河里冲些沙子,也算我多多少少为保护母亲河做了点贡献。”
就这样,每年清明节前后,老赵一家老少就开始忙活起来。石堆里半天挖不了一个坑,儿子、儿媳手上全是血泡,背了一天的苗子,到了晚上肩膀疼得直掉眼泪。年复一年。渐渐地,老赵变成了赵老汉,曾经荒沙滩,经过这一家人33年的付出,变成了一片近20公顷的森林,20多万株不同品种的树木长得郁郁葱葱。
“远处有黑刺,两边都是柳树、杨树、榆树,前面是片果园,我还种了向日葵,野玫瑰……”老人一边介绍,一边快步向前走去。心里头的那份欣喜早已溢满了眼角深深浅浅的皱纹。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望去,密密麻麻的果树有的已近人高,那些个小苗子,早就长成了一株株大树。
“种树是件好事,我们都支持他。”老赵的老伴儿黄永桂告诉记者,现在,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就靠这些果树,卖些苹果、杏子,一年能有七八千元的收入。虽然日子并不富裕,但他们从未后悔过。
接过老伴儿的话茬,赵老汉说:“我对现在的日子特别满意,国家的好政策我们享受到了,高龄补贴每个月都能领到,最大的心愿就是身体健康,多活几年,多种几年树。真到了要走的那一天,想想我留下的这片林子,值了!”
赵老汉上过一年高中,1972年入党后,更是喜欢了解一些新政策、新思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觉得,这句话说得真好。(咸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