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故事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8-08-02 10:45    编辑: 成忱         

  河曲草原越来越美了

  七月,河曲草原迎来了最美的季节。

  素有青海南大门之称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青海省保护最好的草原,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去年开始,河南县以全域无垃圾示范县创建为契机,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狠抓创建工作,生态环境和群众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全域无垃圾是一场环境卫生整治的攻坚战。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河南县将全县环境卫生区域划分为城区、农牧村、景区景点,以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对区域内的街道、河道、排洪沟渠、公路沿线、桥涵等实行分片包干,规定每月13日和26日为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日,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县还专门成立了摩托车环卫队,对辖区内公路沿线周边环境卫生进行集中反复清捡。

  坐落在黄河岸边的柯生乡,位于河南县城92公里处,东与甘肃省玛曲县接壤。

  走进乡府所在地,崭新的沟渠、整洁的路面、清爽的院落,一字排开的太阳能路灯,处处展现出一派美丽宜居乡镇的风采。

  “为避免农村环境污染‘卷土重来’,我们在全乡范围内建立了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加大乡容、乡貌建设和管理力度。同时,为进一步凸显高原蒙古特色小镇建设,对乡府所在地的所有个体户破旧门牌进行更换。”

  乡长罗藏卓玛介绍说,为推动全域无垃圾创建活动的有力开展,在环境卫生整治中,柯生乡包村干部协同村“两委”向广大群众开展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环境卫生整治中的亮点、经验和成效,极大地提高了全民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此外,抓住增加公益性岗位的政策机遇,组建成立了柯生乡环境卫生管理所,充分发挥各村草管员、林管员作用,使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常态化。

  环卫工人李毛就是公益性岗位的受益人.她告诉记者,以前我们这可没这么干净,环境卫生整治让柯生乡变了样,自己也因此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爱惜这干净整洁的环境。

  柯生乡环卫工作负责人才白说,每天翻斗车都会运送垃圾到垃圾填埋场,环卫工人全天候保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而且每个月卫生整治日的时候,他们还要徒步26公里,对玛曲交界吾尔哈斯桥头到多松边界公路沿线环境卫生进行清扫。虽然目前只有8名环卫工人,但是看着家乡一天天变美变干净,有再多困难我们都会克服。

  住得干净、住得整洁、住得舒适是每个群众的热切期盼,群众也迫切希望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改善身边的生活环境。对此,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万德老人深有感触。

  走进老人家中,院落干净整洁,屋内藏式家具、木地板擦拭得一尘不染,“家”的温馨感不禁油然而生。

  “现在,我们柯生乡变得干净整洁了,党员干部们在带领牧民改善生活、脱贫致富的同时,也让大家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每次组织集体打扫卫生的时候,我都会积极参加。”老人穿戴整洁干净,精神矍铄。(刘伟孙丽丽)

  种树30年 荒漠变绿洲

  三十年前,漫天的黄沙,裸露的地表……沙进人退是这片沙区的真实写照。

  三十年后,绿色开始向这片沙区挺进,郁郁葱葱的树木成了这里最美的风景。

  这片沙区就是位于海晏县西南边、青海湖东北部,东南至大水塘,西北达哈尔盖河,西南至青海湖岸,西北沿白佛教寺—托勒滩—塔勒宣果一线的克土沙区。

  1980年,为了控制沙漠化面积继续扩大,逐年恢复沙区植被,海晏县全面展开沙漠化防治工作。“刚开始治沙的工作,局部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你看靠近青海湖的那个山坡上的绿植就是老一辈的人种下的。”几天前,海晏县环境保护和林业水利局林业站副站长石晓宏站在大水塘,边和记者说这些年来的治沙经验,边指向北边,那里是海晏最早开始防沙治沙的地方。

  从1986年试种防风固沙林以来,海晏县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法,逐步调整树种结构及固沙方式,在丘间洼地利用客土、有机肥、水配制成营养土坨深植沙棘技术措施和人工设置沙障植苗造林,在风沙干旱区造林中走出了一条成活率高、见效快的治沙造林新模式。

  后来海晏县更是应用成熟可行的林业新技术,尤其是八年前,在克土沙区樟子松容器苗引种到大面积推广,填补了海晏县沙区无绿乔木树种治沙造林的空白,为同类型沙区治沙造林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如今,八年前引种的樟子松,都有一米六的“身高”了,一片苍翠的松树林正悄然长成。石晓宏介绍道,“十二五”到现在,海晏县沙区共完成人工造林0.39万公顷,工程固沙0.27万公顷,人工自然修复0.2万公顷,封沙育草2.27万公顷,林草综合覆盖度达到30-40%,局部地块覆盖度达到85%以上。

  今年,26.222公顷人工造林种植已全部完成。新栽种的樟子松的树苗,已经发出新芽,工人们正在给这些树苗浇水。石晓宏说,要保证沙区林苗成活,每年要浇水两到三次。

  石晓宏还带着记者去看了他们制作的“特殊”沙障。为了节约造林成本,提高固沙成效,经过多年的沙区实践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种植青稞、燕麦和小麦等不同植物形成不同规格的活沙障,代替传统秸秆和其他材料人工制作的沙障。

  这样的沙障既可以减少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投入,又可以简化固沙施工环节,减少风沙对沙障内治沙植物的风蚀,达到了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快速治理流动沙丘的目的。

  离开克土沙区,望着一片绿色向青海湖边延伸,蓝色的湖水和青色的沙山,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在高原缓缓展开。(丁玉梅 尹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