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记者从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了解到,今年我省人工增殖放流青海湖裸鲤原种1年龄鱼种数量继续保持1100万尾。截至目前,200万尾湟鱼苗已放流,剩余湟鱼苗将陆续“回归”青海湖。这是我省人工增殖放流青海湖裸鲤的第16个年头。经过连续监测,青海湖裸鲤资源量不断增加,放流增殖效果明显。
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在青海湖“水生生物——鱼类——鸟类——草原”的复合生态共生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1979年在国务院《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中被列为保护对象,2004年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为了救护和恢复青海湖裸鲤资源,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从2002年起,开始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每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畔的增殖放流站的工作人员在沙柳河、泉吉河采捕亲鱼6000尾,采卵1700万粒,在孵化车间分批孵化后,运到国家级青海裸鲤原种场内进行培育。直到次年6月,鱼种规格达到10厘米、体重8克左右,再运回沙柳河、泉吉河放流入湖。“当前,增殖放流是快速补充生物群体数量、稳定物种种群结构、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对防止物种灭绝,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开展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是恢复与扩大青海湖裸鲤种群资源数量及再生能力的最佳途径。”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主任史建全说。
目前,培育达标的200万尾湟鱼苗已于6月上旬,在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畔成功放流。这些放流的鱼苗经由亲鱼捕捞、鱼卵采集、人工授精、人工孵化、鱼苗培育和人工放流这一系列既定的程序,培育到10厘米左右,又再次回归到自然。7月起,又将陆续放流900万尾湟鱼苗,今年全年将预计放流1100万尾。(宁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