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让清洁能源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05-22 09:49    编辑: 马燕燕         

  视点短评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胜

  春日午后的塔拉滩,艳阳高照。一排排光伏设备展现在眼前。

  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全球首个1000兆瓦水光风多能互补光伏电站施工现场,工人师傅们正在安装平单轴自适应对日跟踪光伏发电装置,该装置的发电量要比固定式同规格光伏电站提高15%至20%左右。

  众所周知,对于光伏产业来说,科技创新至关重要。

  从全国看青海。时至今日,青海光伏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传统向高新转型的巨大跨越。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让我省的太阳能电池制造成本不断降低,而太阳能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也随之一步步地走进千家万户。

  从青海看黄河公司。从单一的光伏发电企业,到率先在国内实现了从多晶硅—切片—电池—组件—光伏电站系统集成—光伏电站开发建设运行—水光互补,以至于将来水光风多能互补的完整产业链……今天,黄河公司在青海,乃至全国光伏产业中形成了明显竞争优势,成为全国、全球光伏产业的领军企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使青海的风光资源真正“风光”起来?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胜。通过深入研究光伏发电的特点,黄河公司研发出了诸多在国际上尚属首例的“新概念模式”。其中,世界最大的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开创清洁能源多能互补的新型发展模式。此项成果在国际尚属首例,为全球大规模水光风多能互补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此外,百兆瓦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建设不仅对整个太阳能光伏电站各种技术进行实际考证,甚至为中国乃至全球太阳能领域的发展都将做出重要贡献。

  采撷太阳之光,普照万千百姓。短短几年时间,黄河公司填补了全国、乃至全球高端光伏制造领域的空白。未来,黄河公司必将以更尖端的科学技术继续“领跑”,推动光伏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让清洁能源走进千家万户,打造国内一流企业。(林玟均)

  故事传真

  塔拉滩上“蓝色海洋”的缔造者

  5月3日早晨8时,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辉与其他13名管理人员一同从公司出发,驱车45分钟前往“水-光-风多能互补优化示范项目”的建设现场。

  9时,在项目建设现场的一栋白色移动板房中,李辉主持召开每日必行的碰头会。他向各分管负责人了解了5月2日的工程进展情况后,与同事们讨论并布置了今日的工作安排。休息片刻,李辉便前往建设现场正在施工的10余个片区,每天他都要确保完成所有区域的巡视工作。

  中午,李辉回到办公区快速吃过午饭后又继续自己的工作。在进行土建施工的区域,李辉与工作人员一同俯下身子仔细查看混凝土灌注桩的埋件精度控制情况,在进行组件安装的区域,他则仔细检查组件安装是否规范。在巡视中,他还时刻记着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检查安全施工情况。

  16时,李辉来到建设现场一处地势较高的山上,走下车他望向了1号地块已经建成的3个片区,蓝色的电池板有序排列,远远望去宛若塔拉滩的草原上美丽的蓝色湖泊,将来,水光风多能互补1000兆瓦光伏项目建成后,他的目之所及都将变成“蓝色的光伏海洋”。而这里,并不是他缔造的第一个“蓝色海洋”。

  16年前,刚刚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的李辉,来到了黄河水电上游开发有限公司。2010年,为在西藏建设10兆瓦并网光伏电站,他第一次接触光伏项目;2014年,新能源集成公司建立,他成为其中的一员并主管项目建设和安全生产,从此无论是光伏项目还是风电项目均有他的身影;目前,他参与了青海片区所有的光伏项目,与同事们一同用自己的双手缔造了10余个“蓝色光伏海洋”。但这些成绩的背后,却深藏着这些“蓝色海洋”缔造者的遗憾。

  2017年8月,李辉的父亲查出癌症晚期后第五次住院,在父亲查出癌症后近11个月的时间里,自己能够陪在父亲身边的时间屈指可数。这次,李辉怀着内疚的心情从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项目现场赶到医院,希望能在床前尽孝。但是已经咳血的父亲却对李辉说:“孩子,你还是回去工作吧,在那比在这儿的意义更大。”李辉含泪回到工地后,当月27日父亲便与世长辞。从此,未能在父亲病床前尽孝成为了李辉心中最大的遗憾。每每想起这些,他总会站在光伏电站项目的高处,俯视被自己称为“蓝色海洋”的壮观景象,在心中告诉自己:“这些都是我做的!”以此劝慰自己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

  18时,李辉完成了项目建设现场的巡视工作,准备返回公司。再次回望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他看见的是几千余名与自己一样的光伏项目建设者,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在塔拉滩上再造一个“蓝色的光伏海洋”。如今的塔拉滩,洋溢的是光伏项目建设者们的干劲、自信与期待,将来的塔拉滩将成为他们骄傲的“蓝色海洋”……(贾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