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中利光纤:以尖端技术触动信息产业“神经”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5-09 09:26    编辑:马燕燕         

  光纤,细如发丝,被称为信息“神经”,凝聚着诸多尖端技术。

  无论是全光网络建设,还是移动网络3G、4G和即将到来的5G,都离不开信息传递的载体——光纤。

  而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着这样一家行业内首屈一指的管外沉积技术规模化、工业化的光纤生产基地。

  4月27日,记者走进了青海中利光纤技术有限公司。

  在这家集生产光纤预制棒和光纤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里,记者亲眼目睹了一根直径20多厘米的光纤预制棒如何被拉成直径125微米细如毫发光纤的神奇过程。

  智能制造,成就企业发展

  一根根光纤预制棒是如何生产而来的呢?光纤预制棒和光纤又是什么关系呢?

  在车间的光纤预制棒生产线上,记者看到,光纤预制棒生产从芯棒沉积、芯棒烧结、芯棒脱气、芯棒延伸、外包沉积、外包烧结、外包脱气、先端加工、光棒入库要历经9道工序。

  而后,在光纤拉丝塔现场,记者看到一根碗口粗的光纤预制棒正在被先进的制造设备“拉丝”。“这是我们的拉丝塔,有7层楼高,主要用来拉丝。把光纤预制棒放入炉里加热、融化,然后开始拉丝。历时13个小时,眼前的这根光纤预制棒就会全部被拉成跟头发丝差不多细的光纤。”中利光纤的技术人员杨洋向记者介绍。

  让中利光纤人更为自豪的是,从一期拉丝塔一分钟1800米到二期一分钟2000多米的拉丝速度,通过自主研发设计的新设备不仅提升了速度,更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效能,这样就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另外,记者发现企业的一大“特色”是在偌大的车间内,看不到太多的工作人员,经了解企业的生产设备基本实现了无人智能化操作,为数不多的几名操作人员在电脑前进行监控数据。

  目前,企业已具备年产400吨光纤预制棒和1300万芯公里光纤的生产能力。并被列入国家两化融合试点企业,“中国光通信最具综合竞争力企业10强”等。据了解,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在节能降耗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7年总产值3.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170%;预计2018年实现产值4.5亿元,销售收入4亿元。

  人才先行,激发创新活力

  光纤企业需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只有获得长期,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才能促进光纤企业的发展。为此,中利光纤从外地引进了一批高、精、尖技术人才,组成了由光纤预制棒行业中具有丰富研究与生产经验的高级专家及技术人员和毕业大学生构成的阶梯人才队伍,具备强大的产品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

  记者问及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困难和问题时,中利光纤总经理谢康直言不讳,确实遇到过,尤其是在企业发展初期,正值设备磨合,产品合格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足、人才匮乏……这些问题和困难直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那么,中利光纤是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的呢?

  2017年公司启动智能制造项目。作为企业领头羊,如何组建核心技术团队,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是摆在谢康面前最重要的课题。

  最初,企业不但要面临光纤技术壁垒,更要面临在青海这样一个高海拔地区,气压低,致使动力设备功效下降,以及青藏高原气候干燥,易产生静电,影响产品的强度等问题,设备因为“高原反应”,导致芯棒沉积和光纤拉丝效率不高,影响产品质量,更影响生产效益。面对巨大的挑战,根据本地的气候、湿度等条件,谢康带领核心技术团队,于2016年开始针对光棒生产进行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并且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

  用谢康的话说,作为一家生产型企业,技术是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向前的动力,企业要想取得长足性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据介绍,中利光纤在生产制造扩大规模、稳步发展的同时逐年加大研发投入,以此提高公司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着重解决光纤预制棒行业的瓶颈问题,仅2017年公司的研发投入达到1776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

  同时,公司一直将绿色环保、提质增效、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等作为技术创新、技术改进的基本原则,为此,公司做了综合利用多晶硅生产中的四氯化硅、工业废氦气回收纯化循环利用等技术改进工作。

  经过整个团队将近三年的努力,2017年,他们啃下了又一块硬骨头。光纤预制棒拉丝过程中工艺工业废氦气回收纯化循环利用技术难关被攻克下来,现在,如果投入100立方米的氦气,企业通过采用低温、冷凝法、膜分离法技术,建设氦气回收、提纯、循环使用的生产线及测试线,设计、加工氦气回收提纯装置,优化循环利用氦气的生产工艺等,实现光纤及光纤预制棒工业废氦气的回收纯化循环利用就能达到60%,氦气消耗量可在原来基础上降低65%,节约成本一年可达300万元。由此,大大减少高纯氦气的使用量,同时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到目前,中利光纤已申请专利29项,其中3项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得授权,“光纤冷却装置”发明专利还获得青海省首届专利奖银奖;公司取得多项技术秘密,如OVD+OVD制作低水峰光纤预制棒芯棒技术、光纤预制棒组织与成分分析等,为了防止技术外泄,全部以技术秘密进行保护。

  放眼未来,中利继续扩军

  中利光纤创造如此佳绩,与国内光通信市场向好的环境不无关系。在政策层面,2017年上半年,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的发展,给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光通信产业提供了支持。

  在市场层面,三大运营商启动一波又一波的光纤光缆集采,全国光缆线路建设和FTTH光纤到户用户数都得到了显著地增长,从而推动了中国光通信市场迅猛发展,令光纤光缆全年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进而促进光通信厂商不断建设新的生产线,以增加产能。

  在光鲜亮丽的数据背后,记者发现中利光纤正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及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并充分把握住时代赋予的新机遇……

  2013年建厂,2015年企业正式投产运营。从最初的生产光纤预制棒100多吨到目前销售近1000万芯公里光纤,中利光纤不仅实现量的飞升更是有了质的飞跃。眼下,中利光纤有着更大的目标和野心。

  而随着互联网、宽带农村建设力度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加大,带动了国内光纤需求量的持续提升。谈及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谢康表示,公司于2017年7月启动年产600吨光纤预制棒智能制造项目,预计投资15亿元,计划2019年底建成投产,最终实现1000吨光纤预制棒和1300万芯公里光纤的生产产能,届时将占国内需求的10%,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实现利税5.5亿元,累计增加就业岗位600个。

  同时,公司将跻身国内光通信材料行业前五名,这将使光通信材料成为青海的优势产业,打造出上百亿元的上下游产业链,并以此为契机,把青海建设成为西部高端光通信材料的集群产业基地,辐射带动产业链周边企业发展壮大,同时辐射中亚地区与国内西北地区,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