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繁华的旧市场 咸文静摄
美丽视野
“龙羊”系藏语,意为“悬崖深谷”。龙羊峡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1976年,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水电站龙羊峡电站开工建设。这项工程,不仅打造了当时的亚洲第一大坝,还造就了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龙羊湖。
2017年8月,龙羊峡镇被国家住建部评为"特色小镇",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两块“从天而降”的金字招牌,让这个一直为人所向往的小镇以新的姿态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从恰卜恰镇出发,一路朝着东南方向行驶,眼前的景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变化。似乎尚未从绿树成荫的清爽中回过神来,目光所及之处已换成了连绵不断的土林。那沙沟和荒山寥寥几笔就在我们面前勾勒出一幅荒凉、粗犷的画作。就在觉得这片土林连绵、重山无垠的景色稍显单调之时,碧波荡漾、湖光山影的龙羊湖出现了……
让我们把时光退回到1976年。从这一年开始,数万名建设者利用多年时间,在这里建造了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就这样,一座全长1140米、高178米的大坝横跨在了龙羊峡之上,蓄水后形成了一座水域面积为380平方公里的人工水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笔下那气势磅礴的黄河就这样在这里变得温顺起来。
龙羊峡镇就坐落于龙羊峡水库边上。资料显示,原先这里是一片荒草滩,只有几户牧民在此放牧。在电站建设期间,这里成为数万名水电职工的生活区。从此,荒草滩上诞生了一座工业小镇。不仅各类生产生活设施齐全,繁华之时,人口达十万人之多。而这一切也随着电站的竣工而发生了改变,建设者及其家属陆陆续续离开此地,人去楼空后的小镇一度沉寂下来,相比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这里的时光似乎停滞不前了。
“虽然现在的龙羊峡镇是原曲沟乡撤乡建镇后新组建的,但一直以来,这里都以‘万里黄河第一坝’,‘高峡平湖画境游’著称,以龙羊峡水库及大坝为代表自然资源类型多样且独具特色,有丰富的乡野园林资源、地热温泉资源、野生鱼类资源、丹霞土林资源等。这些就是我们发展的优势。”龙羊峡镇副镇长任啟文介绍道。
正如任镇长所说的那样,在三十年的沉寂之后,旅游二字,使这里再次焕发了勃勃生机。
看地理景观,龙羊峡镇地处黄河大峡谷腹地,地形复杂、起伏变化大,镇区内既有高山,亦有峡谷和沙漠,还有奇特中低山。高山山势雄伟高大宽厚,山坡陡峻、基岩披露、高寒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峡谷从高原下切成深谷,两岸山势险峻。景区内的位于下多隆沟的龙羊峡谷、龙才村的丹霞地貌土林景观、曹多隆村的恰卜恰河流谷地、断层地貌、沙漠都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看水域风光,广袤的水面、秀丽的峡湾、险峻的黄河是龙羊峡镇水域风光的几大构成要素,380平方公里的天然水库,让游人称叹高峡平湖的壮美;
看生物景观,灌丛植被、高寒草原和高山草甸植被是景区内的主要植被类型,芨芨草、骆驼刺、沙柳、藏蒿草等分布广泛、野生动物种类多,不仅有猞猁、沙狐、野兔、石羊等,黄河中还有十几种冷水鱼。这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典型的高原生态系统;
看遗址遗迹,龙羊峡大坝兴建后所遗留的工业遗址带有独特的产业特征,黄河村工业遗址和龙羊峡镇区滨水工业遗址都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看传统文化,古龙羊峡区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区,长期以来,藏、汉、回等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本地区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成为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家们眼中丰富的素材。有着很高的造;
看工业文化,著名的龙羊峡大坝万人瞩目,造就了龙羊湖景区高峡平湖的独特景观,具有稀缺性,是龙羊湖景区的代表。龙羊峡大坝由拦河大坝、防水建筑和电站厂房三部分组成。此外,目前镇区上还保留有大量七八十年代的建筑,且保存较完整,具有时代特色。
“如果说是跳出龙羊看龙羊,在我眼中,龙羊峡的旅游资源是独一无二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共和县旅游局局长刘文军笑着表示,在他看来,龙羊峡是一个值得打造的全新的景区。
2012年8月,龙羊峡迎来了新的一批开发者。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与北京艺苑集团达成合作协议,投资开发龙羊峡景区。
“龙羊峡地处青海省精品旅游圈的中心节点,是三江源旅游及青藏铁路旅游路线的交汇地点,也是西宁通往三江源地区的重要节点,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我们计划用7至10年的时间,将龙羊峡镇打造成著名的生态旅游名镇,将龙羊峡打造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国家5A级生态旅游景区。”青海艺苑旅游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杰告诉记者,按照规划,他们将龙羊峡镇涵括在内,作为龙羊湖景区的附属景点,龙羊峡镇的定位是“1978时光宁静小镇”。
如今,漫步于时光小镇,那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在斑驳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怀旧。置身此地,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工地上那种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景象。
“通过建立旅游服务中心、一级旅游服务节点和二级旅游服务节点,兴建龙羊假日宾馆,改变了目前龙羊峡景区星级酒店缺失、接待设施档次低端、接待服务不到位、菜系丰富性不足等各种现状。通过培训和教育培养本地旅游人才,运用旅游科技创新意识将龙羊峡镇打造成各方设施功能完善的一流旅游名镇。”安杰说。
很显然,旅游业已然成为龙羊峡镇发展的跳板。
“龙羊峡的旅游开发,我们一直都在突出‘生态优先’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规格谋划。按照规划,景区将打造15到20个景点。目前,景区已投资6.3亿元,打造出土林、滨水公园、黄河大峡谷等4个景点。由于处于建设期,只是初步开始接待游客。”
在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的同时,体育赛事也成为当地发展的助推器。“龙羊峡”青藏高原沙漠热身赛、龙羊峡彩虹跑活动、青藏高原拉力赛、中国青海湖高原越野精英赛等赛事活动不仅增加了龙羊峡的知名度,也让它的体育色彩更加浓厚。
随着龙羊峡镇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全镇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2017年8月,龙羊峡镇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特色小镇",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对于龙羊人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站在这个新平台上,我们要大力挖掘当地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突出藏域文化、遗址文化及水电文化。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优化旅游线路组织,加强旅游服务、旅游设施等建设。同时,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升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镇区人口集聚能力;优化调整村庄布局,引导村庄合理归并,提高农村设施配套水平。”看着眼前碧波万顷的龙羊湖,任啟文说出了小镇未来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30年,把龙羊峡镇建设成为以农牧业为基础,旅游为主导,水产养殖及深加工为特色的‘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旅游休闲小镇。”(咸文静)
民俗风情
在次汗土亥,品一回纯正的社火文化
在青海农村,社火表演是一道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每年春节期间,各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欢闹的社火将节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让大街小巷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年味。
作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社火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与图腾崇拜、原始歌舞有着渊源关系,产生的年代十分久远,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
众多周知,社火是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然而,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镇次汗土亥村,社火表演不仅仅是一种村民们欢度佳节的方式,更是他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
“我们村上的社火,从1970年耍到了现在!”一听记者问起村上的社火表演,次汗土亥村村支部书记吴孝昌开口便亮出了自家的“王牌”。“参与的人数最多时有160多人,现在是136人。就我们县上来看,算是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社火队了!”
大红大绿地搭配颜色,大黑大白地制造反差,大唱大扭地产生效果。提起这项民间文化,吴书记如数家珍。“每年腊月,外出打工的村民们都回来了,大家聚在一起开始练习,从正月初八正式开始表演,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一年一回,场面极其热闹!”
对于本地的社火表演来说,参与者的扮相、服饰、举止、道具,崇尚原始古朴,不求精巧细腻,只求强劲粗犷。锅灰抹面,朱砂涂唇,厚施粉黛,大涂胭脂,翻穿皮袄,倒戴纱帽,体现出远古的文化意趣,传达着古拙而旷达的精神风貌。
今年50多岁的才航是次汗土亥村为数不多的藏族之一。说起社火表演,这个藏族男子讲得头头是道。原来,早在三十多年前,他就和弟弟南太本一起,加入到了村上的社火队中,一个扮牛,一个扮作拉牛人,演出时,兄弟凭借默契的配合,常常在现场掀起一阵阵掌声。而二人这一演,就坚持了三十多年。
“其实,社火表演虽然是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它的其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现在,社火从根本上不再是表达人们对‘神’的崇拜,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吴孝昌笑着说。
对于热闹的社火表演来说,恰到好处的乐器演奏必不可少。受社火队的影响,在次汗土亥村,不少村民都是二胡、三弦这些民族乐器的爱好者。
“我师傅王文义是村上拉三弦的高手,我跟着他学了十几年。平时打工比较忙碌,但只要一有空闲,我就会自己练习。不仅仅是为了在演社火的时候表演,也是对我们传统乐器文化的一种传承。”村民房海生说。
“我们村的社火虽说是由来已久,但在以前,社火道具都是自己做的,非常简陋,效果也差。而如今,社火队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越办越好。过年一耍起来,热闹的很!不少人专门前来观看我们的社火表演。这说明,传统的民间文化还是有吸引力的。”吴书记告诉记者,随着龙羊峡旅游热的逐渐兴起,来村上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乡村旅游发展的很快。而且有了组织社火表演的经验,村上也开始利用“六月六”等时间,举办“花儿”会,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
正如吴书记说得那样,次汗土亥村的社火表演等越来越多醉心于民俗文化的游客一睹风采,而次汗土亥村的村民,也盼望着乘着旅游的东风,让村子发展的越来越好……(咸文静)
食色街头
鱼我所欲也
如果问起龙羊峡当地的美味,鱼一定排在榜首。龙羊湖不仅水能资源丰富,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水产资源。仅生活都在库区中的鱼类,就达二十多种。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些鱼类品质优良,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
所以,来龙羊峡旅游,行走在时光小镇的大街小巷之时,品尝鱼类佳肴是每一位游客的必选项目。而全鱼宴,则将人们对美食的渴望发挥到了极致。
“全鱼宴是我们结合当地特色推出的新系列。通过煎、炒、烹、炸、炖等多种烹饪方式,满足不同游客的口味。在2015年推出后,基本上是赞不绝口。众所周知,鱼是南方人喜欢的一种食材,但我们请的是北方大厨,这样一来,原本在人们印象中做法清淡的鱼有了一些‘重’味道。”据青海艺苑旅游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杰介绍,全鱼宴包括红烧鲤鱼、烤三文鱼、生蛰鱼头等多道菜品。根据不同游客需求,分为三个标准,鱼的种类也有六至十种之多。
虹鳟鱼是龙羊湖的“王牌”。个头大、品质好,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虹鳟鱼做的三文鱼刺身是全鱼宴中的一道主打菜。红色的鱼肉切成薄片,放置于冰块之上。摆在白色的磁盘上,一旁再配一朵鲜花作为点缀。端上桌时,还未入口便让人觉得食欲大开。
轻轻地夹起一片,放入由酱油和芥末调成的蘸料中轻轻一沾,刚一入口,一股辛辣直冲脑门,但凡蘸料时下手稍重,此时定会泪水横流,好不痛快淋漓。相比入口时的刺激,冲劲儿过后,细细品味之下的鱼肉又是一种淡淡的香味,绵软而又幽香。
如果说全鱼宴满足了人们对于高调的追求,那农家乐里的乡间小味依旧能够让游客吃得酣畅淋漓。
走进德胜村,地道的农家乐一家挨着一家。随便走进哪一户,鱼都是他们的拿手好菜。牡丹农家乐的老板娘朱玉琴就烧得一手好菜,除了红烧鲤鱼是他们家回头客的首选之外,炕鱼这种独特的做法也让人拍手叫绝。
把鱼切好,拌入调料腌制入味。一旁的灶台上,准备好干净的铝锅,准备妥当后,把鱼放入锅中,加入简单的几样调料。眼看灶火越烧越旺,一阵阵香味在厨房里蔓延开来。掀起锅盖,一锅炕鲤鱼色泽金黄,香气扑鼻。
“我们农家菜比不上大饭馆,讲究的就是土味道。”在朱玉琴看来,自己做菜的秘诀除了新鲜的食材,还有一点就是简单。“只放盐、花椒这些基本的调料,烧的是柴火,用的是自家的大锅,做出来的菜,就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味道。”(咸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