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不知她的脚步是否踏遍了青海湖南岸草原的角角落落?也不知她在109国道沿线来回穿梭了多少公里?更不知她所捡拾起的垃圾有多少?
十年如一日,在54岁藏族阿妈才让吉的心目中,保护好生态环境的信念从未改变过,坚持保护青海湖的美丽从未动摇过。
有着“高原蓝宝石”“中国最美湖泊”等美誉的青海湖,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也被誉为“青藏高原基因库”,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当初秋的细雨敲打在青海湖畔,记者见到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甲乙村的才让吉时,她正行走在109国道沿线,将“躺”在地上的垃圾逐一捡起,放进自备的“纤维垃圾袋”里。
3000多个日日夜夜,平均每天要花费2个小时左右去完成捡拾垃圾的工作,只因为她对草原和青海湖的浓情,希望眼前的天更蓝水更清生态环境更好。
在问到才让吉是什么一直支撑着她义务做青海湖畔的“美容师”时,她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活。“我只是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好我周围的环境,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草原,让家园更美丽生活更甜蜜。”
生活在青海湖畔几十年了,在才让吉的印象中,她亲身经历了青海湖及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
她说,亲身感受到了青海湖的变化,因此就萌生出了一定要用行动保护环境的想法。
十年的坚持,一个人的微薄之力或许微乎其微,但是在青海湖畔,诸如才让吉这样的义务“美容师”还有很多,他们不求回报,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默默地为青海湖变得更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从每年春季鸬鹚、渔鸥等夏候鸟开始在这里孕育生命,到湟鱼洄游时呈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壮美景观,再到冬季大天鹅开始在湖面摇曳舞姿……
据介绍,截至今年7月份,青海湖首次记录到灰颈鹀,青海湖鸟种记录从原来的222种增加至223种,其中水鸟92种,每年量级达到30至40万之间,而鸟类的增多标志着青海湖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得到明显提升。
经过多年封湖育鱼、增殖放流等保护措施,截至2016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量达到7.08万吨,比保护初期增长27倍多。
年初,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监测结果显示,2004年至2016年,青海湖面积增加了169.67平方千米,相当于25.5个西湖。
无论是政府行为,还是民众的自觉行动,在美丽的青海湖畔,每一个“青海湖人”为保护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倾注了感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海湖的美丽与神奇。(宋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