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北枕莽昆仑,南依唐古拉,平均海拨4000米以上,黄河、长江、澜沧江从这里起源,对青海、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意义不言而喻。
2016年初秋,习近平总书记来青视察时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一年来,省军区伴随强军改革的铿锵步履,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把贯彻“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相结合,在玉树率先开启“民兵+生态管护员”队伍建设探索,为下步全面构建“民兵+”新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玉树挺立,江河奔腾。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源区民兵队伍已行动。做好军民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加法选择”题,把回答写在“三江之源”。
在保持本色中塑造特色“民兵+生态管护员”新理念激活一池清水
“没有创新就跟不上时代需要和形势变化,就会被改革大潮甩在后面。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青海命题’,必须用新理论引发新理念,把改革之后省军区的主业牢牢握在手中,靠创新发展实现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在一次围绕“民兵队伍如何建、国防动员如何抓、军民融合如何深”的省军区党委议训会上,类似话题,成为常委们口中的高频词,而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成为高频词中引发关注、热议和讨论的“共振轴线”。据省军区政委李宁介绍,习主席关于青海工作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论述,已纳入省军区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及教育的必修课。
与此同时,一段珍贵的连线对话和一次紧急的任务行动,走进大家的视野与心中。
去年8月23日,习近平主席视察青海时,在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通过远程视频监测系统察看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实时画面。在同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及昂赛澜沧江大峡谷一线生态管护员和基层干部视频连线时,详细了解生态奖补发放、生态管护员人力配备、雪豹等野生动物保护情况。参加连线的生态员更登尖措,就是一个称职的民兵骨干。与习主席视频,是他难忘的记忆,更让他作为一个民兵,深感一支队伍的荣光。
去年7月16日,曲麻莱县委接到群众举报,通天河沿岸有一伙不明身份人员正向生态核心保护地域流窜。担任战备值班任务的约改镇民兵应急排接到县人武部命令,第一时间集结18名队员,迅速赶往任务地域,协助地方公安成功抓获了5名盗猎人员。
“生态保护是青海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而作为常年驻守在三江源的省军区部队,要让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成为实际行动,主动作为,积极投身驻地生态文明建设。”在部队改革落地的重要时刻,省军区上下掀起“头脑风暴”,以“民兵+”新模式构建对接和推动民兵工作创新发展。
“民兵队伍如何在生态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成为“民兵+”的第一个题中应有之义。
时不待我,只争朝夕。调研、认证、协调、推进,一切在紧锣密鼓中进行。
这是一场短促而紧急的会议。今年7月9日,省军区召集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六县人武部的军政主官齐聚一堂,与玉树州委、州政府、军分区领导机关一起,研究探讨“民兵+生态管护员”建设实施问题。参加会议的省军区曲新勇司令员在会上反复强调:“‘民兵+’是一个载体,就是要让民兵在保持本色的基础上发挥特色” ;“新体制下,民兵队伍必须在‘一专多能’上下功夫,真正把民兵‘组织纪律严、环境情况熟、站在第一线’的优势发挥出来。”
类似的会议一连开了好几个,既统一认识,又研究路径,为的是把军地的智慧和力量聚集一起,精准发力。
新理念激活一池清水。“民兵+生态管护员”在军地共同努力下,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玉树州委、州政府和玉树军分区联合发文,就生态民兵建设具体事项进行明确。把民兵队伍建设纳入生态管护员队伍建设体系,“县有连、乡有排、村有班”的民兵编组全新模式正在改进完善,共建、共管、共训、共用的双促共嬴机制正在形成实践,各类经费、设备、器材、物资保障的军地资源统合使用正在协调运行。同时,如何进一步把好“民兵+生态员”队伍的入口关、质量关和能力关的深层问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既专业化建设又人性化保障“民兵+生态管护员”新机制催生发展动力
近日,笔者在玉树州杂多县人武部战备器材库看到:用于野生动物监测的探测仪、绳索、导链、照明灯等装备样样齐全;用于抗洪抢险的铁锹、救援沙袋、救生衣等器材,定人定装,储备充足;用于护林灭火的风力灭火机、防护衣和用于维稳巡护的防暴器材、通信器材等装备等一样不缺,陈列有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玉树军分区政委高明在采访中说道:“‘民兵+生态管护员’队伍既要发挥民兵基本职能,又要发挥生态保护功能,专业化要求高,执行任务频率多,必须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编组和保障机制,形成军地合力、齐抓共管、关系顺畅、多措并举的保障体系,提高建设质量效益。”
“民兵+生态管护员”的队伍怎么编?玉树州面积大,人员流动性强、居住分散难集中,如何着眼当地特点提高编组质量、打牢队伍基础,是完成“民兵+生态管护员”建设任务的前提。
6月16日,玉树州委、州政府,军分区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全州生态保护区民兵建设的决定》,把民兵队伍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按照“三不编”、“三优先”、“四步走”的方法和“县有连、乡有排、村有班”的编组模式,将分散在各牧区、村社的生态管护员全部纳入民兵队伍,以属地管理、集中训练、分散执勤的要求,赋予参战支前、处突维稳、保交护路、抢险救灾等任务,平时分区划片参与草山管护、打击盗猎、护林防火、清理环境等工作,并有组织地成建制承担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趟出了一条“平时参与生态保护建设、急时遂行急难险重任务、战时履行参战支前职责”的军地集成化民兵队伍建设路子。
针对“民兵+生态管护员”后装保障种类需求多、经费筹备难的实际,该军分区及时协调州委、州政府,采取“军地互补、配征结合、逐步完善”的办法,形成军事装备由军分区配发、生态器材由地方对口部门指导配备,小型通用携行装具由政府补贴购置的“三结合”保障渠道,确保各类装备器材齐全充足,满足执行多样化任务的需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着眼“通专结合、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玉树州军地先后为各市(县)“民兵+生态管护员”队伍配备了四大类6300余件(套)装备器材,人装配套率达到96%以上。
为有效激发队伍活力,他们还联合林业、畜牧等部门,建立“民兵+生态管护员”信息档案,引导民兵直接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并严格考核机制。县人武部每月召开任务讲评会,每半月组织乡镇武装部门会同生态监理人员集中考勤,不定期拉动考核,连续3次无故不参加考核或集体活动的,扣除相应绩效工资,情况严重的解除合同。对表现优异的,集合季度、半年和年终工作总结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生态民兵执行重大任务或参与重要活动所需的伙食、误工、医疗和装备器材征用补助补偿等经费,实行谁使用谁保障、一事一报,由同级政府和使用单位共同解决。
针对“民兵+生态管护员”的任务特点,玉树州委、州政府和军分区结合实际,抽组军地人员研究拓展了生态巡护、生态宣传、护林防火、保护动物等7项任务,设置了23项训练科目,制定了必须达到的13项能力指标,并细化分解到不同岗位。共同课目采取“集中训练、授课、考核”的形式,打牢基本能力基础;生态课目采取“专家教、行家带”的方法,提高生态保护专业技能。
科学的组训方法,催生出全面过硬的战斗力。8月初,笔者在玉树军分区组织的军事训练阶段性考核中看到,被随机抽到的2支生态民兵队伍各项课目均达到良好以上水平。
坚持编用常态化一致化“民兵+生态管护员”新作为彰显责任地位
前不久,玉树军分区机关工作组在一次调研中了解到,部分军地人员认为,“民兵+生态管护员”是形式大于实质,作用发挥将极为有限。
如何改变“有名无实”、“纸上点兵”等民兵编组的刻板印象?玉树军分区司令员秦元胜告诉记者:“必须确保按需编组、常抓常用、能用管用,用行动和作为来彰显地位。”
游客们在通天河沿途经常能见到一支巡护队伍。10名民兵长年累月进行生态巡护、执勤警戒、哨位交接。这支民兵分队被称为“长江源头第一民兵哨”。
通天河源于格拉丹东雪山,是玉树通往内地的一道天堑。1963年7月1日,党和政府在通天河直门达古渡口架起一座钢筋水泥大桥,并派解放军守护,结束了高原人民夏天靠牛皮筏子摆渡、冬天等结冰过河的历史。1977年9月1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歇武镇的10名藏族民兵奉命组成守桥班,从解放军手中接过守桥任务。
守桥班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大家从来就只有一个信念:守护好大桥,守护好草原,没有一个人退缩。哨所年久失修,四面透风,经常漏水。民兵们就自己动手,拣来石块拌上草泥修补屋顶,用自烧的石灰粉刷墙壁,还用政府发的生活补贴买来木料,制作桌椅板床,把哨所建得像自家房屋一样。
把保护生态当成使命,在乱石滩上建苗圃,还在大桥桥头种植了1500多棵树木,当年偏僻荒凉的哨所面貌一天天发生变化,当地群众无不交口称赞。
“要把优势资源分配到刀刃上。”玉树军分区结合“民兵+生态管护员”建设任务,指导称多县人武部从生态管护员民兵队伍中择优选拔人员,重新组建“通天河生态民兵守桥班”,逐人逐月按标准发放工资补助。组织民兵一边继续执行好保交护路任务,一边担负附近通天河流域内的生态巡护、草原管护等任务。通天河守桥班班长久美在采访中说道:“守桥是我们的使命。保护生态更是我们的责任,为了完成好任务,我们什么苦都能吃。”
据了解,该军分区坚持编用一致化、常态化,把参与生态建设作为生态民兵队伍的重要职责。组抽调生态民兵中懂藏汉双语的骨干组成宣讲小分队,进帐入户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国策法规。成建制组织生态民兵分队参与绿化工作,先后在三江源纪念碑沿江两岸宜植区,栽种各类树木15万多棵,成活率达到92%以上,育苗、种草4万公顷,植被覆盖率提高了30%以上。常态化组织生态民兵在重点区域开展定点观测、生态巡护、打击盗猎等活动,为再造秀美三江源作出了积极贡献。(赵济潮 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