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丹麻“花儿”分外美

来源: 海东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7-02 09:56    编辑: 马燕燕         

  “千年的痛苦万年的恨,铡不断受苦的穷根。共产党来了着天地动,穷人们才能够翻身。”走在通往海东市互助县丹麻镇的田间道路上,远远传来这首悠扬而动听的“花儿”。这是丹麻一年中最妖娆、最动人的季节,油菜花错落有致地绽放在山边的田野里。步入这油菜花的海洋里,总想吟诗释怀,总想放声高歌。

  在6月30日,第十四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的人群中,一个年轻小伙和一个眉清目秀的姑娘从人群中艰难地向主席台挤进来,原来他们是来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一的学生葛宇和杨琦。葛宇告诉记者,他是安徽人,杨琦是浙江人,在学校即将放暑假之际,他们是特意从北京坐了22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丹麻镇。“听说丹麻镇是全国文化乡镇,我们是专程来丹麻镇亲身感受一下丹麻‘花儿’会的魅力,来到丹麻镇,我们立刻被眼前这些华丽而鲜艳的土族服饰所吸引,纯朴热情的土族阿姑让我们从心底对她们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葛宇说。

  关于丹麻“花儿”会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一对土族青年男女在六月六这一天,用“花儿”诉说着心中的不幸和百姓的苦难。一曲诉说苦难的“花儿”,他们足足唱了七天七夜,直到奄奄一息时,他俩的诚意终于感动了上苍,一时间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等雨过天晴,丹麻滩上人山人海,人们发现唱“花儿”的两位青年男女化作了两棵白杨树。后来,人们把挺立在丹麻滩广场上两棵白杨树认为是传说中的白杨树,并作为“古树”保护了起来。

  丹麻“花儿”会,起源于明朝后期,盛行于清代、民国及建国初期,文革期间被认为是低俗“野曲”而禁止,1978年以后逐步复苏。“花儿”作为河湟地区最具代表的民间文艺形式,与当地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花儿”这种独特的文艺形式已深深扎根于老百姓的心底。

  近年来,互助县把“花儿”保护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当地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乃至打造高原文化旅游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并出台了相应的指导性文件和扶持政策,多方面、多角度开展了规范、细致的保护工作。建立传习基地,举行对外交流演出、主题宣传日活动、专题研讨活动等,丹麻“花儿”会逐步得到更深的认知,也越来越得到政府、学者以及广大群众的重视。

  如今,丹麻“花儿”会已逐步辐射和带动了东沟、东山、五十等周边乡镇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还吸引了民和、大通等县以及甘肃、宁夏等更远地区的“花儿”歌手前来观摩和学习。(蒋忠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