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青海:绿屏障 绿河谷 绿城区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4-06 10:03    编辑: 马秀         

  生态故事

  春带绿来富有路

  “黄土的梁梁上绿了,尕风儿吹过了山坡儿,绿的心碎的树叶儿它沙啦啦,嚓哩哩地摇啊……”乐都区中坝乡何家山村,从2015年起类似于这样的即兴“花儿”唱词开始兴起,让曾经满目都是荒山的惨淡景象成为人们的记忆。

  何家山村地处湟水河谷底南侧的山区,是乐都区中坝乡的贫困村之一。走过蜿蜒崎岖的盘山路,当山梁挡住俯视的角度不见山脚下的村镇和公路,在两旁一米多高的山杏树的陪伴下,惬意地顺路向南便是如今春意盎然的何家山村。

  在山杏树长势较好的阳面山腰,村委书记陈生财让司机停下车,兴奋地指着眼前的山杏林一脸憧憬地说道:“这些树有的两年有的一年,再等它个三五年,这个季节那就是满山的杏花,肯定美得很。”

  陈生财世代生活在何家山村,对于过去,他只用了“树只有零星的几棵杨树,春天刮风黄土顺着荒草堆之间的空当升起,荒得很!”短短几句话概括,不愿多加描述。对于现在和未来则是滔滔不绝:“你现在来这儿有点早了,如果是在夏天进山,山上一片郁郁葱葱,美得很。以前都打算搬下山买房住的几个老人现在都不愿走了,把在城里打工的娃娃们哄哈了!要是过几年你再来,那我们村可真是世外桃源啦……”

  驱车顺路蜿蜒而下进入村庄,耕地旁紧凑的庄廓院随坡而建。在几颗碗口粗的杨树后面,一座土木结构的院落呈现着岁月留下的印记,与这个时代的建筑风格格格不入,同样见证了何家山村环境变迁的李吉锋,一直坚守着他祖辈留下的这块地产。

  “我们这个村自然条件恶劣,只能靠天吃饭,一年到头种点马铃薯换钱日子过得紧凑的很。加上我们文化水平低,只能去城里当小工挣点辛苦钱,生活也没有多大的盼头儿,能吃饱就行是大多数村民的想法。”李吉锋告诉我,他以前以为种山杏这种没有种庄稼实在的事儿,就是扶贫干部和村干部在作秀胡整,万万没有想到那些满山的山杏树不仅让以前的漫天黄土飞,满眼荒滩不见树的环境大为改观,而且还从中有了经济收入。“家里就我和老伴儿两人,年纪大了干不成重活,村干部就安排我种植和管护山杏林,植树期间工资每天70到80元,加上管护工资一个月有2500元左右。听说等开花结果了还能靠旅游和产业再赚钱。”李吉锋对未来的幸福生活有了期盼。

  营造生态林、山杏经济林,把何家山村原本不相干的自然环境差和群众致富两个问题,从刨树坑开始埋进了一米深的土里。书记陈生财指着已经发了新芽的山杏树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村里退耕还林的土地上种的407公顷的山杏经济林已经存活,188公顷的生态林长势良好。

  走出李吉锋的家,对面山坡上的山杏树虽然尚未杏花满枝头,但看着得以呵护的生态林和经济林良好的长势,每个村民对于生态建设和脱贫致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支持。陈生财说,今年全村有142人参加植树,其中建档立卡户中有25人,除了李吉锋,工作队在建档立卡户家庭吸纳了21名林业管护员,月报酬500元,每年可为每个贫困家庭稳定增收6000元。当生态林经过验收,达到国家的标准后,村民还将享受相应的生态林补贴。“树林给何家山村带来的不仅是满山的绿色,将来还会让他们把钱袋子鼓起来,靠着生态建设脱贫致富。”(李兴发)

  生态论坛

  因地制宜打造“绿色”海东

  在3月24日召开的全省绿化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王国生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以国土绿化的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凝聚全民共识,动员全省力量,汇集全省智慧,推动我省由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加快推进绿色富民、绿色崛起,不断书写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生态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外在形象、投资环境和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环境,是群众的强烈诉求,也是政府的重要责任。

  海东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连接带,干旱山区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脆弱。多年来,为进一步提升青海“东大门”形象,建设高原山水园林城市,海东市因地制宜,全力实施“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打造城在林中、人在景中、开窗见画、出门见绿的城市绿化美化效果,成为每一个海东人的梦想。

  打造“绿色屏障”,就要坚持不懈搞绿化工作,持之以恒抓生态建设。要立足河湟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以湟水河南北两山、互助东西两山绿化为重点,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同时要兼顾生态、经济、景观、民生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秀美景象。

  打造“绿色河谷”,需要形成点、线、面协调统一的城市绿化体系。围绕高速公路和铁路“两路”、湟水河和黄河“两岸”进一步完善路网的绿化美化,大力实施“两岸”人工林基地建设,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提高绿化水平和质量。

  打造“绿色城区”,更需彰显城市特色,追求地域独特的城市风貌,在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上下功夫。要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的原则,把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造林绿化和城乡发展规划相结合,造林绿化和创建园林单位相结合,抓好生态林业建设,抓好民生林业建设,加大城市、城镇周边绿化美化,实施中心城区、主要城镇、园区、机场等人口聚集重点区域的景观绿化,塑造绿化美化形象,提升城市品味。(苑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