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问仁:清正廉明传佳话

来源: 海东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3-31 10:47    编辑: 马秀         

  河湟文化带内涵丰富,是青海文化交融、碰撞较为激烈和活跃的区域。从西汉以来,这个文化圈内人才层出不穷。到了明清之际,文化才俊更是星光灿烂。面对当时关山远隔,难以赴考的情况,河湟地区却出现进士17人之多,明代张问仁就是其中的一位。

  杨应琚曾在《西宁府新志》中赞叹张氏一门:“湟中家风,以张氏为最矣。”

  张氏家族:明代西宁名门望族

  2005年5月,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西宁市城东区一个施工区内,挖掘出了一通残断的墓碑,根据残文断字得知残碑是明代嘉靖年间的。经过考古人员缜密考证,没想到残碑竟然是西宁地方志的开山鼻祖——明代西宁名门望族张芝为他母亲杨氏所立。张问仁就是张氏家族的一员。

  对于张问仁的生卒年,各种文献资料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据我省地方史学者李逢春先生推断,张问仁大约生活在明代的嘉庆、隆庆、万历年间。出生于身知识分子家庭的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明代,西宁张氏祖孙数辈,被杨应琚誉为“湟中家风,以张氏为最”。张文是明朝青海人中首应岁考的人,因“工文而拒不工楷”被下选到山西做官。为官非常清廉,有关文献记载他们全家人以枣、柿当早饭。他的侄子张经,更是刚直,当时在“天子脚下”的固安县当小小的典马(养马场的头儿)。由于年景不好,为济民而不受命饲马,被解官归里,两天只做一顿饭。张问仁就是他的孙子。在这样的家庭下教育下,张问仁承袭家风,不事贪暴,行事端正,为他以后在为官之路的清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家庭的影响之外,张问仁性格的形成与明代直臣杨继盛有着很大关系。出身生贫寒的杨继盛,在明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由于他刚正不阿,与当时的黑暗官场格格不入。杨继盛不畏权贵,对看不过眼的丑行恶端从不姑息,而是力谏直言,最后被迫害致死。这样的老师,对张问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为官路上:清正廉明传佳话

  据我省地方史学者杨文盛先生介绍,明清两代,青海人通过科举到外地做官的约百人,因清廉、刚直、勤政、洁身著称。张问仁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

  嘉靖三十四年,张问仁考中举人,第二年又进士及第,出任阳城县(今山西运城县)知县。他任在知县任上时“兴学校,杜纷争”,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有“一邑称廉平”之说。因为他政绩卓著,升任工部主事。后来,又奉命到江浙一带征收茶专卖税收。在为官过程中期间,张问仁承袭家风,以清正廉明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非常节俭,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也受到了百姓的拥戴。在这种情况下,张问仁的仕途有了很大的发展。他先后担任了工部员外郎、山东兖佥事等职。在任职期间,他依然严禁恪守。嘉靖四十四年(1565),张问仁任直隶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兵备道佥事,升任参议。古时候对工部司官相沿称水部,因为他两任工部,所以当地百姓都尊称他为“张水部”。

  昌平是明皇陵(今十三陵)的所在地,是隆太庆年(1567)为明世宗修建的陵园砖城。当年三月奉灵安葬,因而昌平境内达显往来不绝,“从官如云,肩摩毂击”,张问仁接送应酬,不让累及百姓,因而触怒了那些因此勒索不到好处的官员,于是这些人制造流言,诬陷上告,张问仁被昏庸的当政者罢官免职。

  得知罢官的消息后,他“面无愠色”,即刻收拾行李,等待交接。在他离开昌平时携带的物件除书籍外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昌平百姓得知这样好的一位官员要走时,竟然卧在车轮下祈求他留下来。从昌平百姓的“卧辙留”中我们可以看出,张问仁得到了百姓极大的尊重和爱戴。做官到了这个地步,还苛求什么呢?

  张问仁诗歌:史料价值极高

  有人说,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总是在继承承继过去文学优秀特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青海当代诗歌的发展总离不开几百年来在这一沃土上生生不息的一代代诗人们辛勤的耕耘。

  青海诗歌源远流长,在亘古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墨客优美的诗行。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唐代,一向被文人们冷落的青海也被诗人们关注和描写,青海、湟中、河湟等词汇已多次出现在唐诗中。

  张问仁“善诗文”,“佳句频传”,对青海诗歌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惜大多散佚。他著有《河右集》八卷,《闵子集》若干卷,诗文俱佳。他的诗歌艺术性颇高,赢得了大家的称赞,而且内容也能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事民疾。《观猎》一诗是他罢官回到西宁后的作品,诗人描写了在青海高原上观看将军围猎的场景,有声有色,形象生动,风格雄浑,狩猎犹写战场,慷慨激昂。

  李逢春先生说,万历二十三年(1595),明朝军队在西宁南川捏耳朵峡(在今湟中县上新庄南)、西川康缠沟(在今湟中县境内)两次大破永邵卜、火落赤部,史称两川之捷。从此以后,西宁近边趋于安定。张问仁参与了这次战役的作战部署。《西宁府新志》有“两川之捷,问仁预有功焉”的记载。战后他写道:“环海已看无牧马,沿边不用更防秋。雪山更作屯田地,青海重为饮马池”。

  张问仁“善诗文”,从“佳句频传”的赞语看,诗作可能不少,可惜大多散佚,今只存诗11首。他著有《闵子》《河右》等诗文集,也已经不存在了。《西宁志》《西宁府新志》中录存有《重修西宁卫城记》《经略少保郑公西征平虏记》《湟中破虏碑记》等文章多篇,文笔典雅流畅,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边塞诗人张问仁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作充分显示了河湟文人雄厚的文化势实力力。同时,这些诗歌也是研究青海地方史的重要文字资料。(祁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