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青海:大美青海 气象添绿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3-23 11:29    编辑: 成忱         

  “三江源”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野生动物频频出现……

  “中国最美湖泊”青海湖面积连续12年增大,增加了约169.7平方公里,相当于25.5个西湖……

  近日,一条条关于青海省生态环境好转的喜讯不断传来。辽阔壮美的青海,因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而更显魅力无穷。

  “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这些地理位置独特、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我省气象部门围绕“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紧跟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战略和“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工作,助力“大美青海”的林草更绿,碧水更丰沛。

  利用高科技优势 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气象服务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省气象部门就对区域内牧草长势、积雪、土壤含水率等生态要素进行了长期不间断观测,积累了完整的生态变化序列资料。近年来,更是利用卫星遥感、新布设的生态气象观测站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变化的监测,并利用监测成果积极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助力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2016年,省气象局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方案》、《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行动方案(2017~2020年)》、《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区气象保障工程建设方案》,使生态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全面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时,注重技术支撑,加强平台建设,研发生态气象业务技术支撑平台、数据分析平台、产品发布平台、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评估预警一体化业务系统等,开发形成了6大类23种生态气象监测、评估、预警业务服务产品,全年共发布各类生态监测预警评估产品181期,针对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布生态气象服务专项报告6期,针对木里煤矿等生态恢复状况,适时开展动态监测,为政府生态治理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工程中,我省气象部门开展的人工增雨工程在开发三江源地区空中水资源、增加地表径流、提高湖泊水位、扩大湿地面积和改善植被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以卫星遥感监测为主和以地面监测为辅的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服务工作,为科学、合理评估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李林说。

  长期以来,我省气象部门通过“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等对青海湖开展了不间断动态监测,积累了连续16年的湖面面积、水位等方面的长期序列资料。省气象科研所还承担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参量遥感定量反演技术、青海湖流域生态和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估技术等课题,为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及开发提供科技支撑。

  加强气候变化研究 开展生态防灾减灾服务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气候向暖湿化方向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生态保护和建设与气候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近年来,我省气象部门积极寻求气象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切入点,全面加强生态要素、生态灾害和生态安全事件气象监测评估,深入开展高寒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等生态适应气候变化适用技术试验、示范,不断增强青海生态防灾减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据李林介绍,作为我国生态演变的脆弱带和气候变化敏感区,加强生态气象灾害和生态安全事件的监测、评估业务,做好生态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是青海气象部门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让生态适应日益显著的全球气候变化则是其面临的极具前瞻性和挑战性的课题。

  2012年1月至3月,青南牧区持续积雪导致特大雪灾发生;近几年,可可西里卓乃湖水患持续威胁青藏铁路安全运行;今年3月上旬,果洛、大柴旦等地出现罕见暴雪,影响牛羊觅食……面对一系列不断发生而又影响重大的生态气象灾害和生态安全事件,我省气象部门每次都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预案,第一时间赶赴生态灾害和生态安全事件发生现场,第一时间开展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和预报服务,第一时间将第一手决策材料报送省委、省政府。每一个“第一”凝聚了气象业务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换来了一次次生态灾害和生态安全事件防灾减灾的胜利,赢得了干部群众普遍赞誉的好口碑。

  此外,我省气象部门探索并不断优化面向生态适应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工作,科学、动态评估三江源草地碳汇功能,为将生态保护纳入国际碳贸易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气候变化对草地、湿地、水资源影响评估,科学预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生态演变的可能趋势,提出生态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积极开展高寒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重建技术等生态适应气候变化适用技术试验、示范,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建立高寒生态气象实验基地,开展高寒生态系统碳循环监测等试验,为探索生态演变和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反馈机制奠定科学基础。

  全盘科学布局“问天要水” 助力大美青海更绿

  近年来,我省气象部门根据缺水实际,在三江源、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了以保护生态为主要目的的人工增雨作业。在2012年建设完成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中,气象部门承担完成了“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建设,推动生态气象综合监测体系日趋完善,人工增雨作业规模显著扩大,生态保护效果评估水平不断提高。三江源地区再次呈现出“水草丰美、草长莺飞”的美好景象。“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也因此于2012年7月荣获“国家优质投资项目奖”,成为我省生态建设项目中首次获得国家级殊荣的工程项目。

  “从2006年开始,我省气象部门在每年的3月至9月期间,在三江源地区实施以开发空中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区域内降水量为目的的三江源飞机人工增雨和地面人工增雨作业。从2006至2016年,三江源10年间人工增雨共增加降水量551.73亿立方米。”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副主任何生存介绍说。

  此外,由气象部门实施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人工增雨工程年平均绝对增水量为9.2亿立方米至13.8亿立方米,年平均入湖水量为1.9亿立方米至2.9亿立方米,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综合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7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二期工程计划投资10亿元,集中实施一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为三江源地区增草增水,为农牧民增收,为维护“中华水塔”生态安全打牢基础。其中人工增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根据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2月开始,青海省气象部门开始利用“空中国王350”、“运-12”型两架飞机全年在环青海湖和三江源地区开展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的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截至3月15日,已经开展了6次飞机增雨作业,有效增加了三江源、青海湖地区的降水量。同时,气象部门在果洛、西宁等地开展了以预防森林火灾、净化城市空气质量为目的的人工增雨作业,全面助力生态文明建设。(金泉才)

  生态故事

  “我们也是草原人”

  春风已过,美丽的金银滩草原还未披上绿衣,寒风吹得呼呼响。“今年还是有些干旱,可能会对牧草的返青有一定的影响。”海北藏族自治州牧业气象试验观测站站长魏永林说道。

  “这是梯度塔,有10米高,针对气温、相对湿度、水平风向和水平风速等要素进行观测……”迎着风魏永林向记者介绍天然牧草观测场内的气象观测设备,对于魏永林来说,这些设备是他的“亲密伙伴”,很多数据的收集都要在它们的帮助下完成。

  “每年4月到10月,我们就在观测场查看牧草返青期是否按时、牧草生长是否良好、做一些与牧草相关的科研,从牧草返青到黄枯会一直待在这里。”魏永林说。

  18年前魏永林来到海北州后,一直从事气象观测的工作。他的工作不仅仅只是常规气象要素的监测,还包括草畜平衡养分和能量监测,天然牧草发育期、生物量监测,天然草原风蚀(积)监测,天然草原地表径流监测、地下水位变化监测、风沙流结构及沙丘移动监测等,日常工作就是与牧草打交道。

  十几年前,因为环湖地区沙化严重,在实行禁牧政策的同时,也开始在沙化区域人工种草,种草是缓解青海湖周边生态恶化的重要途径。什么草最适合在沙化区域生长,这也是魏永林他们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魏永林说:“像海晏县克图地区,通过人工种草后,植被恢复得不错,沙化的面积逐渐减少。现在环湖地区沙化面积也在减少,草地退化减缓,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效果显著,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在青海湖沙岛,他们设立了沙丘移动的观测站,对沙岛进行更好的生态监测。

  青海湖地区草畜平衡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气候变化对环湖地区农牧业影响评估及对策研究……这些都是这几年来,海北州牧业气象试验观测站工作人员为环湖地区的生态恢复所做出的贡献之一。

  除了助力环湖地区生态的良好恢复,魏永林他们还承担着服务当地农牧民的重要任务。“每个月我们会出一次草地生态环境监测报告,包括气温等大气要素的监测,还有牧草产量、沙丘移动、草地载畜量等内容,印成小册子分发给当地政府部门和农牧部门,这些单位会根据册子中的数据,为当地农牧民提供相应的服务。”魏永林说。

  2013年,魏永林和他的同事们与海晏县气象局联合,协调海晏县相继成立了海晏县气象为农服务领导小组和“三农”服务专家联盟。定期走访海晏县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并将海晏县101家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重点服务对象纳入信息库,与有条件的用户建立“直通式”联系,并开展精细化牧业气象服务。

  魏永林和他的同事们每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草原。挥手告别时,魏永林笑着说道:“我们也是草原人,再过几天,我们就要到牧草观测站去办公了”。(丁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