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闭幕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我省柴达木民族乐团的原创歌曲《永恒的祝福》作为我省唯一入选群星奖的音乐作品,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都蒙古民歌,也逐渐摆脱“小众”的标签,走向更大的舞台。
从世界巡演香港站的成功演出,到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的惊艳亮相,柴达木民族乐团这支青海本土乐团通过创作专辑和在国内外各大演出上亮相,成为了宣传德都蒙古文化的“活名片”,在他们的推动下,青海民歌走出青海,走向世界。
“德都蒙古长调”是青海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歌曲在保持着最自然纯粹的原生态唱法与传统器乐演奏中,呈现出马背民族的历史人文与生活方式。然而,蒙古长调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唱形式与技巧,现在能完整唱出一首原汁原味歌曲的人越来越少,与其他非遗项目一样,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各种难题。在这些非遗民歌的背后,是一批热爱德都蒙古民歌的人在默默守护。
2014年,柴达木民族乐团在青海德令哈成立,乐团中的每位歌手都是德都蒙古民歌的传承者。从小就热爱德都蒙古民歌的他们,在保持了原生态的唱法外,还都具备了拉弦乐、弹拨乐和呼麦表演。今年初,柴达木民族乐团创作出版首张民族音乐专辑《柴达木之魂》,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音乐演出活动,精彩演出受到国内外观众喜爱,并在网上各类音乐大碟中脱颖而出,专辑在各大音乐网站上线后,点击量超过千万。
柴达木民族乐团队长傲日格勒介绍,他们成立乐团的初衷就是希望传承德都蒙古音乐。为了让民族文化走得更远,每个成员都在为民族音乐推广做着努力,随着德都蒙古民歌在各大舞台上的亮相,青海和青海文化被更多人熟知。此外,与传统民歌不同的是,柴达木民族乐团创作的歌曲在保留德都蒙古音乐的传统上,还加入键盘、贝斯与古典吉他等乐器,融入了众多音乐元素。实现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颠覆传统民歌的视听经验。(吴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