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唱响节水主旋律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9-20 09:59    编辑: 马秀         

  绿树成荫的高速公路,红彤彤覆盖田野的枸杞林,果蔬飘香的温室大棚……初秋,走进柴达木盆地,满眼的翠绿和樱红取代了昔日的荒漠戈壁。

  戈壁变绿洲,水首先赋予这块干涸土地生命的基础。但在水资源分布不均、干旱缺水的柴达木盆地如何解决水的问题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水利局总工程师贾福宏为记者揭开了答案。

  “眼前的一切都归根于全州近十年来的节水工作。”贾福宏说,从2005年起,借国家实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东风,海西州提观念、建机构、定制度、引技术,以项目带动和产业结构调整,立足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资源节约的策略,给多部门定目标、下任务、提要求,全面吹响了节水攻坚的号角。

  “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荒”,是柴达木盆地缺水和水资源重要性的最形象反映。为保障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用水,州委、州政府根据州情水情提出了“以水定产业、以水定项目、以水定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思路。

  贾福宏说,10年前的海西州别说灌区的支斗渠,就是引水总干渠都是土渠,每一条引水干渠如冲洪沟,杂草丛生,垃圾漂浮,加之柴达木盆地各灌区引水干渠基本经过戈壁滩,大量水资源在输水过程中渗漏、蒸发。从河道引1个流量的水,到田间的水还不到半个流量。

  当时,海西州对企业用水没有考核指标,企业节水意识淡薄。农田灌溉时常发生争水事件,农田用水居高不下,有些地区大水漫灌还造成大面积农田土壤盐渍化而无法耕种。就连巴音河也如龋齿一样,两岸垃圾乱倒、污水管到处可见,成了德令哈市“脏、乱、差”的代表。

  在经历了艰难的起步、艰苦的实施过程和更加繁杂的管理后,2008年,以农业节水为突破口,全州开展生态林和经济林滴灌试点工程,解决了柴达木盆地远期工业发展缺水与农业用水占绝对优势的矛盾,并通过农业节水-反补工业用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率的科学运行链条的用水机制、体制,节水工程向全社会铺开。

  建成德令哈市污水处理厂,收集巴音河污水进行再利用,通过整治一条靓丽的绿色长廊呈现在市民面前,两岸滴喷灌绿化与水体呈带状交相辉映,形成了德令哈市的绿色风景线和城市生态生命线,工程在发挥防洪效益的同时提升了城市品位,成为高原新城新的生态地标。

  目前,全州县级以上城镇和工业园区均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对城市污水和工业园区污水实现统一收集、处理、回用。还开展了格尔木市、德令哈市节水型城市建设工作,并通过国家水利部的达标验收。过去5年间,海西州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下降了80%。

  九月的柴达木盆地正是枸杞丰收的季节。走进万亩枸杞地,一条条黑色如食指粗的滴灌管道在枸杞树下纵横延伸。

  “这些管道就是高效节水滴灌项目实施的成果,每公顷地年需水3000立方米,一个劳动力可以管理330多公顷枸杞地的灌溉。滴灌直接将水输送到枸杞根部,既遏制了杂草生长,还实现了水、肥精准浇灌,提高枸杞产量。”柴达木防沙治沙公司工作人员李永安说。

  德令哈市现代设施农业种植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地2000多座温室大棚都采用了高效节水滴灌,只需要一人管理就可完成全部的灌溉任务。滴灌可水肥一体精准浇灌,不仅省钱、省力、节水,一定程度上还遏制了病虫害的发生,每座棚增产都在20%以上。

  “2015年底柴达木盆地绿洲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10年前的0.35提高到0.46,不要小看这0.11个点,每年可节约水资源2亿立方米。”贾福宏说,目前柴达木盆地绿洲灌区和城市生态林、公路、青藏铁路防风固沙林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达1.08万公顷,设施农业高效节水面积达0.07万公顷,管道输水灌溉达0.4万公顷。

  提高全社会节水观念,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节水编入规划,通过项目实施带动节水工程建设……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和“四个扎扎实实”的总要求下,海西州将在发展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上继续发力,再次在柴达木盆地唱响节水利用的主旋律。(罗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