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阅读】胡秉虔:曾在高原梦徽州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9-19 10:07    编辑: 马秀         

  1979年,《胡适往来书信选》出版,书中收录了20世纪上半叶,胡适与亲朋之间的部分来往书信。其中有一封是1925年著名教育家胡晋接先生给胡适的信件,信中提到有人在甘肃发现了胡秉虔所著的十册手稿。

  胡秉虔是胡晋接先生的先祖,于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担任丹噶尔厅同知一职。胡秉虔是丹噶尔建厅后的第一任同知。

  9月13日,记者见到了我省著名收藏家胡其伟先生,胡秉虔是胡其伟先生的高祖,多年来,胡其伟先生一直致力于研究胡秉虔在丹噶尔的历史功绩。

  丹噶尔首设同知

  清朝时西宁属于甘肃管辖,雍正二年,清政府改西宁卫为西宁府,管辖西宁县、碾伯县(今乐都区)、大通县“三县”和巴燕戎格厅(今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厅、丹噶尔厅(今湟源县)、贵德厅“四厅”,至此,西宁府下辖“三县四厅”的行政格局形成。

  厅是明清在新开发地区或者具有特殊地位的地区所设置的行政区划单位。丹噶尔独特的地理位置,备受清王朝的关注。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以前,丹噶尔只设立了一名主簿,主要管理丹噶尔地区的治安。

  “道光年间,面对丹噶尔交易繁荣、商贾云集的情况,经陕甘总督杨遇春奏请,清政府准许在丹噶尔设立丹噶尔厅,设置同知一职,管理丹噶尔厅的相关事宜。”胡其伟说。当时在北京担任官职的胡秉虔就被调任,成了丹噶尔厅第一任同知。

  同知是知府的副手。据《丹噶尔厅志》记载,同知为该地区的最高长官,为六品官员,主要负责茶马、水利、督粮、缉捕等相关事宜。

  赐穿黄马褂来青海

  胡秉虔为安徽省绩溪县人,在当地胡家为名门望族、书香世家。嘉庆年间,胡秉虔高中进士,因为对程朱理学的研究卓有成就,胡秉虔与绩溪县胡培翚、胡匡衷并称为“经学三胡”,因为学问深厚,胡秉虔在当地非常受人敬重。

  “高中进士以后,高祖胡秉虔便在北京担任刑部主事。”胡其伟说。可能是因为学问突出,或是政绩卓越,清政府决定设立丹噶尔厅后,便从一众官员中遴选了胡秉虔,由北京到丹噶尔任职。“从北京遴选官员担任丹噶尔厅同知,也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对丹噶尔的重视。”青海民俗学者任玉贵说。

  接到调令后,胡秉虔便收拾行囊,一路风尘仆仆,跋山涉水来到了青海。关于胡秉虔初来丹噶尔的情况,在湟源县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作为一个老湟源人,任玉贵小时候经常会听到老人们有声有色的讲述。

  “当时,每个地区的行政和军事都是分开管理,在丹噶尔厅,行政事务由六品同知负责,军事由丹噶尔营正三品参将负责,害怕胡秉虔对丹噶尔的管理会受到丹噶尔厅参将的限制,道光皇帝特赐胡秉虔穿黄马褂。据说,胡秉虔来到丹噶尔厅时,当时丹噶尔厅的大小官员,包括丹噶尔营的官员都在今湟源县外的西石峡口,跪地迎接。胡秉虔乘坐轿子,前面有人吆喝开道,气派非凡。”任玉贵说。

  如今,这个传说的真假已没有人知道,但是胡秉虔在丹噶尔厅的政绩却被载入了《丹噶尔厅志》中。

  胡秉虔施政丹噶尔

  来到丹噶尔厅后,胡秉虔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在任期内,他推出了好几项执政措施,以促进丹噶尔民族贸易区的发展。“在丹噶尔厅,胡秉虔主要推行了以政护商、以军保商、以工促商、以民从商等多项措施,以发展丹噶尔的贸易。”任玉贵说。

  在丹噶尔,胡秉虔大力开放市场,不管是当地少数民族百姓还是从中原而来贸易的商人都可以在丹噶尔厅辖区自由买卖,他们的贸易受到丹噶尔厅的保护。

  为了防止土匪对前来丹噶尔厅贸易的商人造成伤害,在往来丹噶尔厅的交通要道上,胡秉虔在很远的地方就派遣了军队,设立了关卡,保护往来商人的人身安全和商品安全。

  在商业发达的同时,服务业也要跟得上需要,于是胡秉虔广征各地的能工巧匠到丹噶尔厅。“当时,丹噶尔厅就有‘两院八坊十四匠’,其中‘两院’是用来加工牛皮、羊皮等的缸院和生产农具的炉院,‘八坊’是酒坊、烟坊、醋坊、粉坊、染坊、磨坊等。还有金匠、银匠、铜匠、木匠、石匠、皮匠、靴匠等十四种匠人。这些手工业者为往来商人和当地百姓了提供生活所需,也吸引了更多的商人前来贸易。”任玉贵说。

  胡秉虔还鼓励丹噶尔厅的本地居民从事商业。“据了解,当时丹噶尔厅有居民近万人,其中有50%的老百姓都是从事与商业有关的工作。”任玉贵说。

  除此之外,对于往来丹噶尔厅的商人,胡秉虔还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例如,对一些农副产品和稀缺产品采取不收税或少收税的政策。只对一些利润较高的产品收税,如药材和羊毛。内地商人到丹噶尔经商,允许他们买地买商铺。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环海商都丹噶尔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道光年间也成了丹噶尔贸易最发达的黄金期。”任玉贵说。

  道光十二年,胡秉虔任职满三年后,积劳成疾,病逝在了丹噶尔厅。“族人本打算将他的灵柩运回安徽绩溪安葬,但是因为路途遥远,高祖胡秉虔就被安葬在了丹噶尔。据说,有一支他的后人,留在了丹噶尔为他守陵。如今,丹噶尔还有一些胡姓百姓,因为年代久远,也不知道是不是高祖胡秉虔的后代。”胡其伟说。

  胡适关注胡秉虔遗稿

  对于胡秉虔的事迹,胡其伟小时候就曾听家中老人讲过。1979年,《胡适往来书信选》的出版,又让他了解了一些关于胡秉虔十册手稿的内容。

  胡其伟祖父胡晋接写给胡适的信中详细介绍了关于发现胡秉虔手稿的来龙去脉。据胡其伟介绍,上世纪初有人在甘肃境内发现了十册手稿,手稿的作者正是胡秉虔。这些手稿被当时任职民国政府的文化名士周希武买到,周希武觉得这些手稿弥足珍贵,又了解到手稿是胡秉虔所著,于是他便将手稿交给了安徽人许承尧先生,希望可以转交给胡适。

  胡适也是安徽绩溪人,他与胡其伟的祖父胡晋接和父亲胡广平都有来往。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周希武希望通过胡适将胡秉虔的手稿还给胡家人。胡适得到手稿后又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在上海的绩溪人汪再函,汪再函又告诉了胡晋接。胡晋接这才写信给胡适,询问胡秉虔手稿的事情。

  “虽然信中写高祖胡秉虔的手稿是在甘肃发现的,但是据我推测,当时青海归甘肃管辖,周希武当时主要在西宁活动,所以周希武买到的高祖手稿应该是在西宁或是湟源发现的。”胡其伟说。

  最后,胡秉虔的手稿辗转到了胡晋接手中。“关于手稿最后的去向。老家有两种说法,有人说胡适将手稿给了祖父胡晋接后,被安放在了胡氏祠堂,后来毁于大火。还有一种说法是祖父胡晋接得到手稿后妥善保存,新中国成立后叔父将很多祖父胡晋接的手稿和书画捐献给了安徽省图书馆。我之前曾试图寻找,但都没有结果。”胡其伟说。

  上世纪60年代,胡其伟来到了青海,曾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宗福的帮助下找到了几页胡秉虔手稿的残片。“残片的内容大多是关于《周易》的记载和研究。十册手稿中是否有关于青海风土风俗的记载,就不得而知了。”胡其伟说。(王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