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闹中秋 锣鼓喧天庆丰收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9-18 09:30    编辑: 马燕燕         

  见过社火闹新春的,却没见过社火闹中秋的。这项独具散发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社火闹中秋活动,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的菜子湾村流传了数百年。9月15日一大早,喜庆的锣鼓声在菜子湾村的上空回荡。

  对于菜子湾村的村民来说,一年一度的农历八月十五社火表演是最热闹的一天。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菜子湾村都要举办一场具有浓郁农耕文化气息的社火活动,村民们敲锣打鼓庆丰收,歌唱幸福生活,原本寂静的大山沟,一时间变成欢乐的海洋。

  在场院一角,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在给一个孩子换戏服。这个年龄11岁的孩子叫宁建斌,是老人的孙子,在古鄯镇七里小学读五年级,中秋节放假刚好赶上今年的社火表演。对宁建斌来说,参加社火表演还是头一次,不过他一点儿也不紧张,天真机灵的眼神里充满好奇和自信。

  10时,社火表演正式拉开帷幕。在锣鼓声中,村民们抬着轿子,一路浩浩荡荡地向社火主会场走去。今年菜子湾村的社火庙会主会场轮到菜子湾的张家湾社。由于村里没有像样的文化活动广场,社火表演的场地临时选在一块翻耙过不久的耕地里,显得有些坑洼不平。即便如此,村民们还是像往年一样热情表演社火。

  当轿子抬进表演场地时,村民们抬着轿子奔跑庆祝,期盼来年风调雨顺。接着,一名村民进入场地表演,他腮插钢钎,钢鞭击背的动作,令村民们叹为观止。这名村民叫何尕青,他说,钢钎直径3毫米,钢鞭6公斤重,掌握这项本领,需要勇气和精湛的技艺。

  在场地一旁的毛毯上堆放着许多大馒头。村民张文锦说,到了9月,庄稼丰收了,粮食归仓了,村民为感恩天地,便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隆重举办社火活动,家家户户用当年的新面蒸馒头,蒸馒头有讲究,必须用当年新磨的面粉,且面粉不少于5斤,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些人就到镇上馍馍铺去订做,蒸做要求也没有以前严格,却一样寄托着村民的感恩和祈盼。

  76岁的宁学武老人介绍,菜子湾村的社火1958年曾一度中断,直到1984年,他和村里几位年迈的村民组织大家重拾社火大旗,延续祖宗留下的民族文化。因为26年的中断,原来分发到村民手里的旧戏服残缺不全,他们家家户户寻找当年的戏服,并从兰州购买布料,按照原来村民收藏的戏服样式重新缝制,锣鼓、旗子等设施也重新购买制作,从那一年开始,菜子湾社火再没有中断过,一直延续到今天。

  社火表演结束后,紧接着是一出体现农耕文化的“庄稼戏”,这也是菜子湾村社火独有的一场戏曲表演。年过八旬的张文锦把这出戏称之为教子务农庆丰收。张文锦说,该戏讲述的是农夫给儿女传授农耕技艺的故事。表演中,农夫稚气未脱的儿子滑稽的动作,赢得村民笑声一片。其间,两旁的社火队员齐唱社火小调,为“庄稼戏”助阵。村民张可灵说,民以食为天,先民们流传下来的劝课农桑的故事,目的就是教育后人不忘农耕初心。

  菜子湾村社火闹中秋有何来历?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根据村民的说法,从他们记忆起,这出戏一直演到今天,至少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年龄较大的村民担心,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相继离去,如今社火活动有些戏目面临濒危消失的境地,传承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赵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