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青海:锡铁山人视野中的绿色理念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8-11 09:44    编辑: 马燕燕         

  生态故事

  山上的树林通水了

  夏日的湟源,满目青山,一片丰硕。

  7月27日,我们穿行在通往县城北山的简易公路上,汽车在曲折的路中盘旋,山下的药水河翻腾着细碎的浪花,一路向东。

  “过去林业人给树浇水,都是提着20多斤的水桶浇,或者是靠天下雨。如今我们林业人再也不用为新栽的树苗发愁了,因为现在的浇灌设施逐渐完善。”站在拉沙沟西坡上,湟源县林业局副局长祁伟指着面前葱翠的大山,向我们介绍着育林的成果。

  放眼望去,一排排油松、云杉、沙棘等树木,疏密适度地长在山间。“2005年的时候,这片土地上只能栽种沙棘、柠条等抗旱能力强的灌木,还有少量的榆树和杏树,其他植物在这里根本无法成活。如今,这里栽种了不少阔叶树,例如杨树、柳树。这些树种都需要大量的水,要是没有先进的灌溉设施,哪里有现在这么绿啊。”祁伟说。据了解,去年,湟源县南北山绿化项目纳入了西宁地区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借此东风,湟源县组织实施了茶汉素、和平等5个提灌工程,其中包括泵站7座,蓄水池132座,道路154公里。这些工程可控制灌溉面积为1666.6公顷,

  今年7月初,湟源县历史上第一个林业灌溉工程项目——西宁地区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湟源县2015年度灌溉设施建设项目茶汉素提灌工程历时9个月后全面通水运行。

  祁伟说,湟源县城的南北山绿化纳入了西宁地区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范围内,各方面的配套设施逐渐完善起来,这对全县的绿化造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举个例子来说,原先修建的蓄水池,只有简单的储水功能,没有配套的管网设施,给树浇水,得靠人背、靠车拉。目前,每一项提灌工程,包括提灌站,还有蓄水池、排水栓、阀门井的配套,足以确保造林绿化后期抚育管护工作。

  踏上山路,沿途还看见一道道水渠和一座座蓄水池。吴永魁和妻子正在铺设检查井周边的路面。“这个检查井的功能就是控制林业灌溉用水总量的阀门。”家住申中乡河拉村的老吴,家中有0.67公顷的土地,种着大豆、小麦、菜籽等作物。老吴说,现在的庄稼和山上的树木都长得比以前好了,因为林业和农田灌溉有了各自取水的渠道,现在林子浇水不跟庄稼抢水了。(刁永萍 苏丽萍)

  生态论坛

  愿绿色奇迹永续

  从种活一棵白杨树,打破戈壁滩不长树的神话,到如今已形成近5万平方米防风绿化林带,这是锡铁山人经过70年不懈努力,在戈壁上播撒下绿色希望,改变锡铁山面貌的一个写照。在这片绿色背后,更加深刻的是锡铁山人用节能、环保、循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书写绿色矿山的建设成就,不断创造绿色奇迹的行动。

  事业常成于坚韧。创业之初的种种艰辛没有使锡铁山人退却,反而激发了他们“与天斗与地斗”的豪迈品格,塑造了他们积极乐观的精神,带着这样的精神力量锡铁山人在恶劣的环境中,成功地杀出一条“绿路”,创造出人类在寂寥戈壁的生存奇迹、发展奇迹。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会遭遇挫折和坎坷,只有科学筹划、用对方法,才会离目标距离更近。依据“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矿山开发理念,这家公司大力拓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不断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在循环经济方面逐渐成为领头雁。对环境保护有着深刻体认的锡铁山人,更加积极落实建设绿色矿山的方针、政策,将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开源节流、高效利用、创新体制机制,改变矿业发展方式,创造了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达到国内同类矿山先进水平的发展奇迹。

  横下一条心,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是事物发展破局的有效途径。锡铁山人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中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尽管解决问题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他们没有得过且过,而是立即行动,因为他们懂得此时的付出,会换来以后更大的发展。锡铁山人的这一决定是明智的,获得预期回报的他们,更加理智地意识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明确了未来企业与员工的“绿色发展”的工作方向。

  省委书记王国生日前强调,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战略、首要责任和紧迫任务,增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开放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做出新贡献。愿环境保护理念深植于锡铁山人,让戈壁上的绿色奇迹永续!(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