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地理:走马祁连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7-15 11:14    编辑: 马秀         
美丽的八宝镇依山傍水
 
峨堡古城微缩模型
 
 身披霞光的阿咪东索(牛心山)

  深秋一日,借一个节会在草原腹地的祁连县召开,笔者便随此行的大部队往祁连山深处一路向北……

  车过达坂隧道,眼界兀地开阔,夏日里尽展璀璨的百亩油菜花海,现下已然彻底安歇了,新翻的泥土,黝黑潮湿,它们以土地特有的语言,道出此地夏秋季节的丰腴肥沃。

  大群大群的牛羊,被主人赶进收割后的麦地里,眼中呈现的一种繁盛,似与秋日的诺尔盖草原仿佛,公路旁的一群白羊,羊背被主人涂上了浓烈的绿色颜料,风过绿毛翻飞,看着看着,一种怪诞的感觉不禁使人哑然一笑。

  导游小玉,撒拉男儿,于达坂山观景台指着远处屹立的雪山最高峰,说那就是岗什卡。听到,兀自一惊,之前几回走过浩门河两岸,却不曾遇上如此华丽透亮的天光呢!所见岗什卡雪山,不是被雾霾掩藏,就是被浮云紧紧拥抱,这一刻所见真容,静默达观,高贵安详,它在白雪覆盖的众多山脊的朝拜下,没有丝毫自高自大的成分,远方雪峰传递给人的,是一份独有的亲近与温暖……

  据资料,岗什卡雪峰海拔5254.5米,是祁连山脉东段的最高峰,峰顶常年白雪皑皑,银光熠熠,宛如一条玉龙,也是门源境内群山之首。平时远眺,一片洁白,每当夕阳西下,晚霞辉映,山顶五彩缤纷,暮霭升腾,被称为“龙峰夕照”,乃门源八大景之一。

  车过景阳岭,已然进入了祁连地界,沿着新雪后的冰路,我们的大巴继续小心翼翼地向北行驶……

  入祁连境,始知“祁连”为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祁连县因地处祁连山中段腹地而得名,因其北邻古丝绸之路的首要通道———甘肃河西走廊,故有青海“北大门”之称。

  峨堡古城,地处连接甘青古丝绸之路要道,亦是古丝绸道上的一个驿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城位于祁连县峨堡镇政府所在地,在此地稍作停顿,便信步走进了新建的博物馆,呈现出一页页历史烟云的各类图片,将峨堡沧桑一一展现,使人不由产生一份“念天地之悠悠”的苍茫落寞情怀。

  峨堡古城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00米,城墙残高6米,宽6米,北城墙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个马面,有东、北、南三门,门宽11米,均有瓮城,据考证为宋代所筑。据《西宁府志·古迹》载:“(峨堡古城)在卫治西北、永安城西140里,元时筑,今遗亘尚存。”往日硝烟弥漫、古老厚重的城墙,如今已成一段段残垣断壁。此镇是227国道古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三岔隘口,北去张掖、西去祁连县、南去门源西宁一线,是理想的休息站点。

  阿柔大寺坐落在县城东21公里的阿柔乡政府东侧,海拔约2900米,坐北朝南,前临八宝河,后靠贡白加隆山,藏语法名“尕日登群派林”,意为“阿柔具喜宏法洲”,亦称阿力克大寺,信仰者除了阿柔乡的群众以外,也有峨堡、扎麻什、野牛沟乡的部分群众,是祁连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入寺,有专职讲解员一路陪同,说起阿柔大寺的建寺历史,实实可称“颇为曲折”。据该寺现世活佛嘉措所写《阿柔大寺简志》,阿柔部落原驻牧于今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曲什安河流域至玛卿雪山一带,初有阿柔完德扎巴旺秀的九子繁衍的九个族份,另有阿柔德芝和阿柔芒拉木两个族份,合计11个部落组成阿柔部落。

  行旅途中,通过网络查阅有关资料,得知明万历年间,三世达赖索南嘉措来青海传教,该部落头人华桑加布和桑杰加等人请三世达赖到自己驻牧地,并奉献大批布施。三世达赖在这里曾讲经传法,为以后建寺奠定了基础。清顺治年间,五世达赖进京途经青海,阿柔部落头人又迎请五世达赖到部落,请求建寺。后经五世达赖允准,由夏扎大喇嘛和阿柔然坚巴克尊嘉措二人主持,于仲塔地方建成阿柔寺,取法名为“具喜宏法洲”。

  行走草原,阅读历史,思绪总会被密布的网围栏与电线杆所挟制,一种对古老文明的审美观照,时时被工业文明的金属亮色撕得支离破碎……

  于阿柔大寺的大经堂门外站定,远望,是雪山静默,侧耳,那罡风正凌厉……

  抵达祁连县府所在地八宝镇时,暮色已经很重了,用餐工夫,看到对面已然落雪的平缓山梁被晚霞映射得一片嫣红,一窗风景,顿时恍如素齿朱唇的长辫美人,在人眼前灵动地活起来……

  翌日凌晨,当我们抵达卓尔山风景区时,天色尚未大亮,东方瓦蓝色的高空上透出几许淡淡橘色,大朵大朵的祥云,被日出前的光线所折射,红彤彤地缠绕在对面牛心山的高处,陡然之间为那硬朗雪山增添了几分轻柔曼妙,眼眸尽处,一派云蒸霞蔚景象,我知道,祁连山的太阳就要露脸了……

  我们所到卓尔山景区,地处祁连县八宝镇,此处紧靠八宝河,与藏区神山阿咪东索(牛心山)隔河相望。卓尔山,藏语称为“宗穆玛釉玛”,意为美丽的红润皇后。据资料,此地属丹霞地貌,由红色砂岩、砾岩组成。

  站在卓尔山顶极目四望,因四周没有任何遮拦,视野极为开阔,山对面,便是一山尽览四季景色的牛心山,左右两侧,分别是拉洞峡与白杨沟风景区,背面,则是连绵起伏的祁连山,山脚下,滔滔八宝河像一条白色哈达,环绕在县城周边……

  在平日的工作中,笔者曾编辑过许多有关祁连卓尔山的文字与图片,每每看到夏季的卓尔山风景区,总使人对这一方美景充满垂涎———看啊,这是农历六月时的祁连草原,那金灿灿的油菜花比门源花海更有层次,更加雄浑壮阔;看啊,这是农历十月时的雪域胜景———卓尔山与对面那巍峨雄壮的阿咪东索(牛心山),多么像一对情深意重的情侣,它们默默守候在八宝河两岸,共同护佑着这方高地的山山水水……

  牛心山,看这名字,就先给人一种仗剑持缰、忠贞不屈的武士印象,再以朝圣的姿势细细打量,其海拔4667米,不仅成为了祁连的象征,也以无限风光,夺得世人赞誉。看啊,这是夏季的牛心山景区———山麓麦浪翻滚,菜花飘香,显露出一派高原河谷农业的农家景象;向上,植被茂盛,绿草如茵,是优良的牧地,是真正的“祁连山下好牧场”;中部或稍向上的广阔区域里,灌木丛生,俨然一派林海风光;再向上,是稀疏植被逐渐过渡成为石山,峰顶处,常年积雪不化……

  几年前,记得在摄影论坛为几位朋友写过一些纯粹属于外行的图片评论,彼时,看到一友人于秋季时所拍卓尔山,顿时被吸引,今日,当自己亲身登上卓尔山,站立在曙光里的烽火台,意念中,并不全然是当年通过图片审视的一方风景,感觉中似乎少了些什么,又似乎多出些什么……

  此方风物,委实陌生。

  这天境祁连,东方瑞士,尚待我细细打量……

  那天,我们两次造访卓尔山,这样的安排对我而言,实在是弥足珍贵的亲近机会。清晨,当我看到卓尔山的初阳,虽欢欣,心底尚有一丝不明所以的缺憾,直到于午后再次来到卓尔山,走近山口处祥瑞洁白的祥和塔俯瞰八宝河流域,但见对面皑皑牛心山下,黑森林与田野牧歌交相辉映,显现一派悠然气象;河谷地带,小楼林立,一座宁静安详县城,就于此地千年繁衍,从而养育出别样的风物景致……

  转过祥和塔,见一名身披红色袈裟的阿卡在前方栈道上踯躅而行,跟随一阵,他似乎觉察到我相机的“咔嚓”声,他稍稍停步,微微一侧脸,眼角处驻扎的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便清晰可见,正想叫住他询问,却见他裹着袈裟,又继续默然独行,直到在我的镜头里,与前方黛色的松林融为一体……

  那一刻,天光兀地透亮,牛心山益发像一名身披亮色铠甲的庄严武士,正静静守卫着这方高大陆,而近处的经幡,如鸟雀般拍打着翅膀……

  在这样苍茫寥廓的高天大野一路飞奔,耳听得激情燃烧的摇滚乐,“热血浩荡”是车过祁连草原时惟一的情怀!(兰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