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放歌 花儿故乡———2016首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特刊 (二)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7-12 10:18    编辑: 马秀         

  巡  礼

  民间花儿会四颗璀璨的“星星”

  在青海,除纯牧业区以外的地方,都有花儿的歌声。民间花儿会从农历二月开始,直到农历八月结束,成为河湟各族人民的狂欢节。每年农历五、六月间,民间自发组织的各种类型的花儿会达到高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老爷山花儿会、乐都区瞿坛寺花儿会、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土族花儿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七里寺花儿会则是我省民间花儿会“群星”中最璀璨的四颗“星星”。

  老爷山花儿会

  大通老爷山景区因其保护完好的自然风貌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成为旅游和避暑的佳境。后来,人们为了祈求五谷丰登、爱情美满,便有了农历六月六的朝山会和花儿会。山上树木葱笼,绿草如茵,山花烂漫;红男绿女,犹如簇簇鲜花,千姿百态,歌声此起彼落在空谷传响。本县及周边地区的各族群众,扶老携幼、摩肩接踵前来游览观光。

  老爷山花儿会历史悠久,产生于明代,经过几百年发展,逐渐形成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演唱曲令,以大通回族、土族特色的“大通令”“东峡令”“老爷山令”“溜溜山令”,以及当地藏族的“长寿令”等为主,这些曲调韵律独特,嘹亮优美,婉转悠扬,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

  瞿昙寺花儿会

  位于乐都区南山的藏传佛教寺院瞿昙寺建于1393年,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完整,规模宏大,首屈一指的明代建筑。该寺历时600多个春秋。周边皑皑雪山连绵不绝,寺前清泉流水潺潺,四周林木葱茏,风景幽雅。据传说,由于在关键时刻,花儿歌手们用歌声保护了寺院,从此,瞿昙寺便允许周边传唱花儿。每年到了农历六月十四到十六日,人们会跋山涉水云集瞿昙寺,先上香,后唱花儿。

  瞿昙寺花儿会在青海各地花儿会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每年庙会仪式之后,到处都是演唱花儿的群落,整个道路两旁水泄不通,歌手以乐都南山的藏、汉两个民族群众为主,也有其他县以及甘肃临夏的歌手。藏族人民喜爱的“拉伊”在这里也有广泛的演唱。曲令富有藏族风味,以当地的碾伯令、瞿昙令、依呀依令、南山令等为主,花儿和藏族的“拉伊”同唱,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等,两个阵营的对歌最富民间特色。瞿昙寺花儿会是当地群众传承、交流花儿的最大舞台,许多民间花儿歌手从这里走向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因而成为研究大型民俗活动与地方文化发展关系的典型个案。

  丹麻土族花儿会

  互助县丹麻镇山清水秀,土族聚居,民风淳朴,农历六月有群众集会举办花儿会的传统。丹麻花儿会起初是当地土族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期盼五谷丰登而举办的朝山、庙会性质的传统集会。经过历史的演变,已成为展示土族民俗风情的一个重要载体。土族花儿是青海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和民族风格鲜明,土族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丹麻花儿会历史悠久,在全省境内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一直享有盛名。

  丹麻花儿会素以演唱土族特色的花儿著称。曲令多为“梁梁上浪来令”“土族令”“阿吾令”“尕连手令”“黄花姐令”“杨柳姐令”等,旋律悠长,尾声下滑,重于抒情;同时表演土族歌舞“安昭”,固定舞台表演和水边林地群众自发对唱并举,形式自由,无拘无束。

  七里寺花儿会

  民和县城以南古鄯镇境内的青山间夹着一泓被群众称为“药水”的清泉,据称能治皮肤病、胃病等多种疾病。于是人们在七里寺附近建了一个药王庙,除了喝药水,还到药王庙求神药。年轻人在喝药水、逛庙会之后,渐渐地在这里唱起了花儿,越唱人越多,于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六,八方群众盛装举伞结伴而来,六七万人云集峡谷,通宵达旦对唱花儿。七里寺花儿会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文化盛会,演唱者均为民间歌手,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无任何乐器伴奏,俗称“干咂”;因与甘肃相邻,洮岷花儿的不同风格时有出现;花儿的原生态程度高,演唱内容多为回族土族情歌,曲令达40余种,代表曲令有“古鄯令”“马营令”“二梅花令”“东乡令”等。(李欣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