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放歌 花儿故乡——首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7-10 10:32    编辑: 陈悦         

  莫道花儿不是酒情到浓时醉心头——花儿风情歌舞诗《阿哥的白牡丹》首演侧记

  从农村到城市,从山野到高雅舞台,从“野曲儿”到歌舞诗——7月9日晚,我省首台花儿风情歌舞诗《阿哥的白牡丹》在青海大剧院首度亮相。轻松欢快的音乐、耳熟能详的经典花儿旋律,鲜明独特的民族色彩和别出心裁的舞美视觉把人们带回到田野、草原、骆驼泉、土族风情园……

  “这里是西部民歌之魂——花儿的故乡,千姿百态的花儿在天地间尽情绽放,天籁之音和江河的涛声一起流淌,心中的歌在蓝天白云间展翅飞翔。走进高原,才能感受山河的雄奇和阳刚,走进青海才能领略花儿艳丽和芬芳……”

  莫道花儿不是酒,情到浓时醉心头。《阿哥的白牡丹》将青海花儿、青海世居民族舞蹈和浪漫故事融为一体,塑造和诠释了高原青年潇洒浪漫、炽热执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其中贯穿全剧的三段爱情双人舞更是令人过目难忘。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花开罢了杏花红”“小江南的风光最好,骆驼泉弹琴尕艳姑笑”“一年一回的六月六,花儿的会场上浪走”“擂台上站的是白牡丹,你把花儿漫”……

  《阿哥的白牡丹》采用河湟地区具有典型民族属性的经典花儿曲令,同时容纳了历史的深度和文化的广度,在继承花儿原有语言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发展,我省实力花儿唱将马俊、索南孙斌、彭措卓玛、童守蓉、马全、向国安、吴玉兰等联袂演出。一组组舞美画面定格出青海高原的悠远,一段段浓情舞蹈描摹着花儿的艺术光辉,观众在时尚炫丽的光影中品读着歌舞诗的瑰丽篇章。

  原生态的花儿旋律、如诗如画的舞蹈语言、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阿哥的白牡丹》华丽炫目且毫不晦涩、引人入胜,向观众展现了一台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的歌舞剧,赢得现场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赞叹声,一次次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这部花儿风情歌舞诗运用了多种艺术元素,花儿、舞蹈交织其间,现代舞、民族舞等相互融合,极大地丰富了整台剧目的艺术表现力,使细节点染更见光彩。”省文化馆干部华青夸赞道。(李欣)

 

  百姓的花儿民族的花儿

  由汉、藏、土、回、蒙古、东乡、保安、裕固、撒拉等9个民族共同传唱的“花儿”,是流淌在西北各族人民心里的民歌之魂,是民族团结的象征,人类罕见的文化现象。7月9日,2016首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第十三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在西宁市凤凰山如期而至。

  在演唱会现场,记者分别采访了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陆拾叁·苏乐玛耐和他的外甥塔黑尔丁山洛、来自甘肃的裕固族瑙尔姬斯以及互助土族自治县的马明山三位著名演唱家。

  今年61岁的苏乐玛耐操着一口夹杂着俄语和甘肃话的口音介绍说:“我们家族是1870年败退到俄国的,虽然我出生在吉尔吉斯,但我的根在中国,我是中国人,是甘肃人,我们在吉尔吉斯丢掉了文字,但保留了语言,花儿更是我们家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五代,我来过中国五次,但这是第一次来到青海唱花儿,十分高兴,也很激动。”

  来之前不知道还有这么多民族都在唱花儿,以为只有回族在唱,这次听到各民族都在唱花儿,感到十分欣慰。

  塔黑尔丁山洛也说道:“很感谢这次花儿演唱会能够邀请我来,来到这里发现很多和我们古老的花儿唱法不一样,现在都是改编成新的唱法,不过同样也很好听,很想再次来到青海演唱,通过这次活动,也加强了两国的友谊,这趟青海行很有意义。”

  在演唱完裕固族民歌《情歌》后,瑙尔姬斯从台上缓缓走下,在谈到青海花儿与甘肃花儿的区别时,她显得十分激动,“我感觉在青海全民都在唱花儿,这里的人民热情高涨,气氛十分好,我来青海两次了,每次感受都不同,一次比一次热闹,青海这种全民对花儿的重视和热情,不愧为‘花儿的故乡’,这次参加完演唱会,让我更想学唱青海花儿的唱法。”

  68岁的马明山老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花儿”传承人,熟悉众多花儿曲令,唱腔悠扬,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她从12岁开始演唱花儿,马明山认为,在她演唱花儿的这56年期间,花儿的发展获得了很大的改变。

  在国家的支持下,花儿一步步走上了艺术的殿堂,不仅有很多大型活动来宣传和演唱花儿,还将花儿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给予花儿的最大荣耀。(罗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