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放歌 花儿故乡——2016首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特刊(一)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7-08 09:34    编辑: 马燕燕         

  越开越艳 越唱越红

  夏天是绚烂的,高原的夏天尤其绚烂。花儿这种跨越地区、跨越民族,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歌艺术,在经历了六百余年的光阴淘洗之后,在现今的中国大地上,尤其是在广大的西北地区的城市和乡村,在丝路沿线,其辗转相承、活力频现的民间文化脉络,其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让花儿越开越艳,越唱越红。正是在如此强盛的文化势头下,2016首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神采飞扬地登场了。

  “民歌的海洋、花儿的故乡”,把青海的精神抖擞得越加气韵饱满。徜徉在这个节日般的盛会里,我们倾听着、捕捉着这次活动最具华彩的篇章——

  多民族花儿歌手同台献艺

  多民族花儿歌手同台献艺是首届丝路花儿艺术节最大的亮点。首次展现了国内十二个民族及中亚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共十三个民族的花儿歌手同台演唱,百花齐放花儿多姿多彩,花儿争艳香满园!这成为此次艺术节的重彩之笔!

  作为花儿演唱活动的示范和典范,2016首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第十三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以青海本地花儿传承人、优秀花儿歌手为主,邀请丝路沿线各省(区)花儿歌手同台献艺,重在选拔和推荐年轻花儿新秀。

  曲词审定意深韵浓

  根据来自不同地方的花儿歌手演唱风格,确定花儿曲令,并对花儿唱词做了审定,在延续花儿的传统演唱中融入了现代元素,打破了传统花儿的演唱形式,以民族性、现代性、地域性、艺术性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青海花儿艺术的视听冲击力和魅力。并使之成为“走出青海、唱响全国”品牌活动和有效载体。

  风格不同各有千秋

  丝路放歌·花儿故乡——2016首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上的歌手选定,可以说比以往丰富了很多,不仅有国家级花儿传承人,还有国内各省著名的花儿歌手;既有老歌手,又有新歌手。与较为成熟的歌手相比,抢眼的还有新增了青少年学生歌手。这为花儿的传扬增添了一股新生力量。

  多民族的花儿歌手同台共唱《共产党就是亮明星》

  多民族的花儿歌手同台演唱《共产党就是亮明星》,这是此次艺术节的又一看点。如今的花儿加入了不少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鲜内容,也增添了许多积极向上的生活内容。艺术节的节目中,编排了十二个民族的花儿歌手用花儿同台合唱《共产党就是亮明星》,唱出了对党的热爱,对祖国的深情。

  ……

  退耕还林的政策好,

  满山遍洼的绿了;

  电视电话的方便了,

  不想个远方的人了。

  ……白牡丹呀白者呀耀人哩,阿哥的白牡丹呀。

  红牡丹呀红呀了时,

  想我的花儿么破呀,

  红牡丹呀红呀了时,

  想我的花儿么破呀。

  尕妹的呀旁个哩有人里吔,

  阿哥的白牡丹呀。

  没人时么我呀陪着,

  想我的花儿么坐呀。……西瓜的瓤瓤解不下渴,

  山高者遮不住太阳。

  尕妹是樱桃者口噙上,

  有心肠囫囵咽上。

  ……

  耳畔萦绕的花儿独特的曲、词令,无不让人回味百般,那不可替代的意味,满是亲情、恋情、乡情和对生活、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青海是“民歌的海洋,花儿的故乡”,花儿会是集群众性、民族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民间文化活动。此次我省着力打造首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以期形成区域乃至全国的文化艺术品牌,是为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设“文化名省”,全力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借着此届艺术节,以花儿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青海花儿学术论坛,邀请了国内外在花儿研究上具有一定权威的专家和本省花儿研究专家,组织观摩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开幕式主题花儿剧等活动,并与五省(区)著名花儿歌手、研究者、专家及民间艺人共同研讨花儿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

  本届丝路花儿艺术节除了规模、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多彩夺目,我们也感受到了其中为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倾注了众多人的辛勤劳动。

  相信,我们的花儿会越开越艳,越唱越红!(大庆)

  本届花儿艺术节主要由三大板块,八项具体活动组成。

  三大板块:一是开幕式及主会场活动,二是花儿展演活动,三是花儿艺术论坛。

  八项具体活动分别是:

  1,首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开幕式及主会场大型广场文艺演出。2,花儿风情诗剧《阿哥的白牡丹》演出。3,青海花儿电视大擂台。4,民间花儿会系列演唱活动。 5,第十三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6,青海花儿大家唱。7,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音乐演唱会。8,花儿艺术论坛。

  本届花儿艺术节由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海东市人民政府、西宁市人民政府、青海广播电视台主办。

  花儿风情歌舞《阿哥的白牡丹》简介

  《阿哥的白牡丹》是一台以青海世居六个民族民俗风情串联起来的风情歌舞节目。以歌(花儿和民间小调)和舞蹈为表演形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这两个青海独有的少数民族是本台节目中展示民俗风情的重点。

  节目采用章节体形式,以时序风俗列为序《花海放歌》、第一篇《高原春早》、第二篇《骆驼泉边》、第三篇《花海擂台》、第四篇《月夜情深》、第五篇《瑞雪迎新》及尾声《送别曲》共六个篇目构成。

  整台节目以青海主要民族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为主线,以田野对歌、擂台赛、劳动生产、刺绣信物、互诉衷肠的场景与载体,展示青年男女通过花儿媒介由相识相恋最终喜结良缘的心路历程,张扬高原青年潇洒浪漫、炽热执著的感情世界和泼辣直白的个性。

  节目采用了一批河湟地区具有典型民族属性的经典花儿曲令,以期观众对青海花儿获得一个较客观全面的了解。

  花儿文化传承有新探

  青海省花儿研究会把城镇化背景下的花儿保护与传承,作为近年来予以持续性地重点探索的一个课题。《青海花儿传承新探》“理论篇”及时汇集了研究会理事及众多花儿学者们近两年的最新研究成果;“演唱篇”汇集了最新的原创花儿歌词和民间小唱词,既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又是基层群众文化演唱的蓝本。伴随着古老村落的消失,一股浓浓的乡愁也萦绕在人们的心头,这种新变化让非遗保护与传承也遇到了新困境。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在城镇化面前,依存于古老农耕文明的花儿向何处去?花儿传承的出路在哪里?

  两本书立足于新形势下的新探索,尝试了三个结合:省内外专家学者相结合;学院派和江湖派相结合,理论研究和演唱实践相结合。在策划和编辑期间,得到了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和青海省理论研究界的关注和支持。近日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令人耳目一新。其特点是:

  第一、以“新”统领。本书以论述中心编辑框架选文章,根据所需,或选全文,或选局部,使其符合论述中心的要求,在增加信息量,开阔视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创意新、布局新、内容新。全书共分六章三十二节,三十万字。努力做到老话题新面貌,力图以新面孔新文字新观点展现研究的新成果。

  第二、以“共”贯穿。研究打破了地域的、民族的、宗教的、文化的、习俗的界限,展现了少见的拓展性、包容性、共融性和共荣性,是大西北花儿研究史上的首次联合,以“共”求发展求共进求传承,得到了兄弟省区专家学者们的大力支持。

  第三、以“聚”展现。“聚”就是凝聚人心,凝聚队伍,凝聚力量。

  第四、以“精”见长。各章节的论述,尽量在“精”字上做文章,论点尽量明白,论述相对集中,力图说深说透,明白无误地表达作者的论点,使每一个章节的内容相对集中、力争精准。

  第五、以“深”引领。在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做好花儿的保护与传承,是个值得持续性探索的新课题。书中的文字探索,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力度,也有一定的深度。(腾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