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故事
戈壁滩上的野生动物守护者
格尔木动物园里,有一只前爪残疾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棕熊。说起它的身世,可谓既不幸又幸运。
两年前,在格尔木市大格勒乡的一片林子里,这只棕熊被盗猎分子放置的铁夹子夹住了左前爪。这种夹子非常紧,一旦被夹,就无法挣脱。当时只有1岁的小棕熊前爪已被夹断,挣扎了很久也无能为力,只能发出阵阵哀鸣。
幸运的是,发现它的村民报了警。很快,一队警察来到了现场。他们是格尔木市森林公安局的民警们,看到小棕熊的惨状,立即展开了营救。
当时参与营救的民警周治安回忆:“幸好经过我们的长期宣传,群众已经有了保护意识,如果没有村民报警,这只小棕熊必死无疑。盗猎分子非常残忍,抓住小棕熊以后开膛破肚取熊胆,再把熊掌剁掉,其他的部位就扔掉。当时小棕熊伤得不轻,我们都很着急,想赶快把它救回去。”
营救的过程十分费力。小棕熊力气很大,十几个人都按不住它,加上小熊有伤,绝对不能硬来。打麻醉弹不好掌握剂量,也不可取。最终,他们用了整整半天时间,才小心翼翼地把小熊装进笼子里,送到了动物园。经过治疗,它恢复了健康,由于前爪已经残疾,不能放回大自然,就在动物园生活。
但不是每一只动物都能像这只小棕熊一样幸运。这也是民警们最痛心的事。
周治安常常想起去年的一起案件。当时,民警们查获了一批石羊皮和野牛头,数量较大。望着这么多动物的残肢断骸,在场民警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痛苦———这些都曾是戈壁滩上活蹦乱跳的保护动物啊!
“干我们这行干久了,对动物有种特殊的感情。见到死了、伤了的动物,心里说不出的别扭。”周治安说。
格尔木市面积广阔,共有11万平方公里,分布着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而保护这些野生动物的,就是格尔木市森林公安局的20多名民警。动物不会说话,不会报警,要保护它们,巡山是一个重要手段。
每隔一段时间,民警们就带好干粮,背起枪,踏上漫长的巡山之路。巡山,是一场和盗猎分子之间的猫鼠游戏。警察有车,盗猎分子也有车,要抓他们并不容易。为了抓盗猎分子,民警们基本都有过在海拔四千多米的昆仑山里狂奔追逐的经历。
2008年至今,格尔木森林公安局共破获案件91起,营救了大量保护动物。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和打击力度的加强,盗猎分子越来越少,野生动物也多了起来。
有一次,周治安上小学的孩子问他:爸爸,你到底是什么样的警察?你管什么啊?周治安把孩子带到动物园去看动物,告诉孩子:“爸爸是保护野生动物的警察,人和动物是共存的,爸爸的工作很重要。”
孩子把这话记在了心里。每当有小伙伴问他,你爸爸是干嘛的?他总是骄傲地说:“我爸爸是保护动物的,他们是动物的保护神。”(黄瑾辰)
生态论坛
牢记“胡杨林之痛”
在格尔木市以西50公里的托拉海牧业社境内,有一大片野生胡杨林。如今,这里已成为著名景点,每年秋天,碧蓝的天空映衬着金黄的胡杨林,来者无不赞叹流连。
然而,除了当地的老人们,少有人知道,这片胡杨林曾有过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
胡杨,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树种,耐高温又耐寒,抗干旱又抗风沙,在荒漠上,它是唯一能天然成林的植物。所以才有“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的说法。格尔木市的这片胡杨林,曾经的面积比现在更大,长得更茂盛,托拉海这个地名,意思就是“胡杨很多的地方。
但生命力再强,也难以承受人类的破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的胡杨林被人类大量砍伐,变得稀稀拉拉。此后,又不断有人砍伐。在举起斧头的时候,人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获取的只是少量的木材,破坏的,却是几十年也难以恢复的生态环境。
毁林容易造林难,当肆虐的风沙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时,挽回这个错误所付出的代价,可远远不如举起斧子轻松。2000年,仅存的1700亩胡杨林被认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胡杨林终于等到了人类的保护,然而,要等它恢复往日的繁盛,还需要很长时间。
今天的胡杨林里,依然能见到当年破坏的痕迹,而在沿河地带和水分充足的地方,曾经被砍伐和烧毁的胡杨老根又重新发芽,展示着自己生命力的顽强。这些新长出的胡杨,时时刻刻提醒着人类:请不要再伤害我!
有些错犯过一次,就不能再犯。生态环境资源是不可复制的珍贵自然资源,即使自然界像胡杨林一样,有自我恢复的本能,但过程之漫长、代价之惨重,也是难以想象的。
牢记“胡杨林之痛”,就是要牢记我们曾给自然带来的伤害,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守生态保护底线。牢记“胡杨林之痛”,就是要让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刻在每个人心中,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可喜的是,党和政府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保护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我们仍应时时提醒自己:生态保护任重道远,要绷紧生态保护的弦不放松,切勿好了伤疤忘了疼,绝不能让大自然再“痛”一次。(黄瑾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