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
6月20日,第十七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青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青洽会”组织开展了展览展示、高端论坛、招商引资和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等6大类95项活动。
细数,“青洽会”已经走过17届,随着时间的流转,展会越来越专业,已成为青海省一扇别致且特别的名片性投资贸易窗口。今年,“青洽会”交流合作空间不断扩大,19个国家的代表参会洽谈,18个省市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我国台湾地区应邀参展,首次举办了“中韩友好周”活动,数百家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文化旅游等17个领域签约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扩大了共赢发展的新空间。
也正是为了此次盛会的顺利召开,将最美的青海展现给所有与会者成了青海省气象部门的头号重任。周密部署,准确预报,首次开展逐小时天气预报、人工消(减)雨……虽然展会的镜头下没有气象人的身影,但就是幕后众多人的付出,才让今天的展会精彩纷呈,气象服务展会,就是这么不可或缺。
精细化预报服务“青洽会”
为使“青洽会”开幕式顺利举行,从6月14日开始,青海省气象部门提前7天开始给组委会提供青海省国际会展中心所在地西宁市城南新区的天气预报,指出开幕式期间(20日9至11时)有降水天气,建议组委会做好防雨准备工作。从19日上午开始提供逐3小时精细化天气预报,指出降水量级和具体时间,而到下午,开始给执委会提供逐小时的更精细化天气预报。
青海省气象台台长马元仓说:“为准确预报开幕式期间的天气,青海省气象台在19日早上和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充分会商、交流,达成一致预报意见”。
为做好天气联防联报工作,省气象局下发《关于做好青洽会开幕式期间联防联报工作的通知》,西宁市周边11个气象台站从20日02时至10时开展加密观测,观测员每半小时将天况、云状、降水量信息及时上报省气象台,为精细化预报提供支撑。
为使气象观测不留盲区,青海省气象局一部多普勒车载移动雷达还赶赴天气上游地区海南藏族自治州进行加密观测。青海省气象台在全省每日天气会商中增加“青洽会”期间的天气预报会商内容,根据天气演变趋势,利用多模式集合预报、卫星云图、雷达等监测手段和资料,并应用自身新近研发的精细化预报系统、定量降水预报系统,最准精准预报了开幕式期间天气。开幕式前期,共制作《决策气象信息》、《专题天气预报》等服务产品11期,采用传真、微信等多种方式报送省政府办公厅、“青洽会”执委会等相关单位。
开展人工消(减)雨作业效果明显
由于“青洽会”开幕式在室外举行,如果期间出现降水天气,无疑会给相关活动带来较大影响。
为了减少降水天气对开幕式的影响,6月18日,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李凤霞主持召开会议,部署“青洽会”开幕式期间人工消(减)雨准备工作,要求各单位高度重视,加强天气雨情等的监测,科学制定作业方案,做好人工消(减)雨协调准备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万无一失。
此外,省气象局制定了《“青洽会”开幕式人工消(减)雨气象服务工作和技术方案》,成立组织机构,明确服务任务和职责分工,并加强和空管部门的沟通协作,作业人员从19日下午3时开始至20日早晨,在会场区以西偏北地区海北藏族自治州、湟源县、海南州等9个作业点利用高炮、火箭等设备实施了大规模人工消减雨作业,有效减弱了降水。
开幕式期间,降水量不足1毫米,各项活动也顺利举行。
恪尽职守彰显气象人精神
“此次青洽会开幕式服务任务重,难度大,但是通过全省各级气象部门的通力合作和气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们圆满完成了服务任务,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们的充分肯定。”李凤霞说。
本届“青洽会”开幕式前期恰逢周末,但是为了做好服务工作,很多人主动放弃了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工作。6月16日,西宁市多普勒天气雷达发射器出现故障。为了不影响开幕式前期的观测,省气象局雷达技术人员加紧联系雷达厂家,将配件于第二天空运至西宁。但是不巧的是,18日,雷达再次发生故障。雷达专家陈富强、靳世强等老同志在雷达站一呆就是几天,最终于19日凌晨2点解决了所有故障,保障了开幕式前期雷达的正常运行,为精细化预报提供了有力支撑。省气象台值班预报员刘晓琳不顾年幼的孩子,从19日下午至20日上午,在预报平台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候甚至顾不上吃饭,但是她无怨无悔,说:“做好汛期气象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何况在关键时候,更不能有丝毫马虎。”
6月20日11时,“青洽会”开幕式结束之际,记者走进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作业指挥平台电脑前,张博越等几位作业指挥人员睡得正香,他揉揉眼睛说:“人工消(减)雨作业人员从19日下午3点开始进入应急状态,主要在20日凌晨4时进行了大规模作业,每个人都是一夜未眠”。当他知道“青洽会”开幕式只有微量降水时,喜悦之情已浮现在了脸上:“这也算是人努力、天帮忙吧!”
当看到气象人员的付出有了回报,工作大功告成后大伙总算可以休息了,可没想到张博越和其他工作人员又开始了数据分析总结,为后期开展人工消(减)雨积累经验。
一线人物
边秀珊:扎根雪域顽强怒放
初夏,海拔3719米的果洛藏族自治州还没有被夏季光顾,四处一片萧条,清晨还保持着零下的低温。然而不论天气好与坏,果洛州气象局首席预报员边秀珊每天都尽早抵达单位督促年轻人工作,指导预报员业务,认真而温和,耐心细致而专业。
“年轻人总是叫我老师,其实我只是在高海拔缺氧的地方干的时间久了,经验比较丰富,好经验传授大家,避免走弯路。”边秀珊谦虚地说。
就是这个谦虚干练、将经验无私传授的弱女子,只身来到这艰苦地区,凭借强大的内心,顶住寂寞和艰辛,在气象战线上一干就是20年。
“我是生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的,那里气候相对这里要好得多,刚来这里时总是想家,想着有机会回去,不过慢慢日子久了还是留了下来,这里工作虽然苦但同样需要有人奉献。”边秀珊的话让人敬佩不已。
但更令人佩服的是,她从一个兰州气象学校毕业的中专生开始,凭借不懈的努力,孜孜以求,先后拿到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大专、本科学历,成为目前果洛州气象局天气预报的“顶梁柱”。
然而这一切的取得并不是那么容易,1996年6月从兰州气象学校农业气象专业毕业后,她被分到了海拔4050米的果洛州甘德县气象局从事牧草监测、地面观测业务。那时青海藏区的气象站,空旷而寂寞,条件艰苦,停水停电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一切对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小姑娘,无疑是困难重重。
“记得那晚的风雪很大,我观测完扣上观测场栅栏门往回走时,听见旁边有呼哧呼哧的声音,一个黑影眼睛发光,对着手电一看,原来是一条很大的流浪藏獒,吓得我几乎站不稳了,好在藏獒看见灯光后就慢慢走了。”边秀珊想起初工作时的经历,画面历历在目。
困难的经历只能让成功变得格外耀眼。果洛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由于辐射降温对气温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对预报员预报温度带来了很大困难。
针对温度预报质量低下的现状,边秀珊除了向其他兄弟州台交流外,积极申报温度预报课题。2014年,《果洛州温度客观预报系统》被青海省气象局立项,通过研究发现欧洲850百帕和T639500百帕温度对果洛州日最高温度预报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通过她的努力和摸索,果洛州气象台的日最高温度预报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全省处于较高水准,进而夯实了气象服务基础,鼓舞了同事们的信心。
提起家庭,边秀珊的爱人同为气象人,去年,在她和爱人的鼓励下,女儿也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习气象相关专业。
“现在一家三口都成了气象人,能更好地为气象事业做贡献。”边秀珊满脸的笑意。(芈峤 金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