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青洽会比喻成一棵梧桐树,那么参展的企业、客商无疑是被引来的金凤凰。
17年来这棵树苗不断成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国内外的企业参加。四海客商聚集在这棵梧桐树下,交流经商心得、寻求合作商机。与此同时,青洽会这棵树也借助客商吸收营养、不断壮大,名声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真正实现了合作共赢的目标定位。
一份份合作意向的达成,一场场合作项目的签约就是青洽会这个平台招商引资成果最直观的体现。
青洽会期间,在青海国际会展中心的B馆举办了西宁专场、海北专场、海南专场、海西专场、果洛专场等集中签约仪式。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次签约仪式开始前30分钟的时候,各新闻媒体就已经选择好有利的位置搭起了“长枪短炮”,高度关注青洽会的招商引资工作。
6月21日下午,是我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礼仪小姐身着藏族传统服饰,浓郁的藏族风情扑面而来。她们为嘉宾和客商献上洁白的哈达,既是对客人美好的祝福,也是对以后成功合作的美好祝愿。
签约仪式结束后,山东省元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惠秀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达日县虽然气候不是很好,但是通过前期的考察,我们发现达日县的经济很有发展的潜力,我们就是要做别人还没来得及做的事,从而抓住商机。惠秀华介绍,这次签约的是再生资源物流园区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000多万元,项目落地后,将主要开展废品回收和废品发电,合作前景还是很让人期待的,对此我们很有信心。
“本次成功签约27个项目总额达32.88亿元,这些项目的落地建成,将为果洛优势资源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文化旅游产业、改善城镇基础条件、推动跨越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果洛州州长白加扎西说。
我省具有丰富的光能资源,是发展光伏产业的良好选择。随着光伏发电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到我省投资兴业。
北京中电博顺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据该公司的产品总监孙寒松介绍,公司主要生产清洁光伏电板的智能机器人,他们一直想在西北地区建设一个生产基地。通过考察发现柴达木的光伏产业发展规模很大,一拍即合,现在基地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预计2个月后就可以实现量产。“当地的投资环境还是很好的,动作也很快,之后我们就可以以海西为基地向周边辐射发展。以后发展得好,我们还会把研发中心也搬到青海来。”孙寒松满脸喜悦。
青洽会期间,记者穿梭于三个展馆之间,发现除了集中签约外还有一些参展商也在私下进行了洽谈,他们互换名片,详细了解产品的功能、企业的发展情况等,为以后的合作发展进行着细心的准备。(尹耀增)
青海,你不再遥远
在青洽会玉树馆,雪域牦牛乳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尕玛桑周忙得团团转,一会儿热情邀请感兴趣的参观者品尝曲拉、酸奶,一会儿用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产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青洽会带给自己的改变。
“要是在以前,这些事情我肯定做不来!”尕玛桑周笑着说:“我们的祖国发展得越来越好,玉树的变化越来越大。可如果按照以前那种保守的老思想,我们牧区发展就太慢了。”
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在思考了许久之后,尕玛桑周决定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将传统的东西和现代的技术融合在一起,做出新的产品,让牧民的生活更加便利。于是,西宁、成都、青岛……尕玛桑周四处取经。有好技术,学习过来;有好设备,引进过来。2014年,雪域牦牛乳业有限公司成立了,带着自己的产品,这个敢闯敢干的藏族汉子参加了青洽会。
“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谈到那次经历,尕玛桑周感触颇深。“黄南、果洛的很多企业做得非常好,我找到了很多自身的不足。”回到玉树,尕玛桑周开始了第二次的取经之旅……
今年,尕玛桑周带来参展的产品有了新变化。“这种曲拉和曲克安达是新产品,曲拉的制作技术是我从拉萨学习到的,据我了解,这是目前最正宗的一种做法。曲克安达是我在传统的工艺上进行创新改良,口感特别好。”
对于连续5年带当地企业参加青洽会的玉树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索南文江来说,牧民这种变化,他最清楚不过了。“这些年,从村里搬到市上的牧民很多,在从牧民变市民的过程中,老百姓的思想转变得很快,不再像以前那么保守,更多的人都愿意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想法,走出玉树,去学习去交流。”
这种开放的理念让尕玛桑周的创业梦得以实现,而在海东馆,第一次参会的拓娜也有她自己的看法。
“我们刚刚和海东工业园区签约,计划落户海东。”来自陕西的拓娜是江河源投资集团的办公室主任。她笑着说:“虽然青海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但经过我们前期的调查,青海人吸收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很快。而且,无论是当地的企业还是政府,都愿意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拓展合作的空间。像青洽会,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这种机遇对于我们而言十分珍贵。”
其实,在青洽会的展厅里,所有的故事都能够从“开放”说起,无数的青海人以开放的姿态,闯出一条条发展之路;一个个企业看准青海对外开放的时机,纷纷落户……而这,只是青海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一个片段……(咸文静)
果蔬有了“贴心管家” ——农业物联网智慧温棚首次亮相青洽会
只要一部智能手机,便可对蔬菜大棚实现远程精准操控。套用一句时兴的网络语言:“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青洽会走过一年又一年,其外延档次不断提升、科技内涵不断加大,正如本届青洽会,积极顺应时代变革,为世人呈现了一场互联网+创新元素的视觉、听觉与感官盛宴。
如果说高原云数据运用、智能机器人、交互式电子大屏、3D打印机等高科技产品的亮相带来“高大上”的震撼力,那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展厅的设施农业物联网模型则带给人们“接地气”的亲和力。
“快来看,这个温棚真高端,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植物长势,还有土壤温度显示!”
6月20日,首次亮相青洽会的设施农业物联网模型引来市民争相围观,格尔木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工作人员则耐心细致地为群众讲解操控原理。
远程操控温棚的原理是什么?效果如何?工作人员李渝君为笔者娓娓道来。
“有了物联网技术,农业大棚管理者不管在哪里,只要打开智能手机终端的APP软件,就可以随时查看种植基地温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生产环境指标,还能远程控制卷帘、通风、遮阳、降温等设备,及时精准地遥控指定农业设备的开启或关闭。目前,农业物联网技术试点工作已经覆盖到海西州每个县,今年,格尔木市已经成功试点十余个温室。它的优势在于节省人工成本、提高效益效率,同时实现精准数字化控制,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这对于海西州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今年青洽会上,我们首次将模型摆放在展厅内,就是想让大家更直观地看到设施农业为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为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路径,海西州在柴达木福牛核心试验区养殖基地和果蔬种植基地应用物联网技术,利用小型气象站、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将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技术进行集成,建成了全省首个基于柴达木农业信息网的农业物联网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三屏合一”智能化、精准化、可追溯化管理。(张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