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蓝天绿水铺就幸福西宁底色

来源: 西宁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6-05 10:17    编辑: 马燕燕         

  

  

   

 

  “西宁的蓝天白云”曾一次次火遍西宁市民的微博、微信朋友圈,人们在纯粹的“西宁蓝”中陶醉。陶醉其中,并不因为蓝天白云是天公作美的偶然,这是西宁市委市政府将生态保护作为优先发展的必然产物。

  今天,人民群众对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质、清洁的环境有着太多渴望。环境质量已经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成为最大民生问题。为了给“幸福西宁”建设提供良好环境。根据省委、省政府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和对西宁“发展上做贡献,改革上走在前,稳定上做支撑”的要求,我市致力于建设全省生态文明先行区示范基地。

  市委市政府更是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在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上,市委书记王晓指出,我们要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要在推动城市转型升级中诠释幸福西宁的真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晓容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我市将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幸福西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既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更要发展质量。如何走好生态保护优先这条路,考验着执政者的胆识与智慧。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综合施策,西宁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打响了一场场“治污战役”,让蓝天绿水青山铺就出“幸福西宁”的底色。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一幅高原山水生态之城的美丽画卷在西宁正在徐徐展开。

  守一方蓝天

  让百姓呼吸清新空气

  清新的空气、自由的呼吸是每一个人共享的权利,为了让百姓呼吸到干净的空气,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我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开展扬尘、机动车、煤烟尘、工业企业等4方面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我市大气治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空气环境质量有了稳定好转。

  【今年目标】

  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70%以上

    【百姓收获】

  ●2015年空气质量双第一

  治理成效:今年1月,据环境保护权威机构统计,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2015年西宁以77.5%的空气优良率,列西北五省第一;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也位居西北五省第一。

  部门行动:为了让市民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2015年我市进一步细化大气治理工作措施,重点从颗粒物控制入手,加强扬尘污染整治、机动车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治理、燃煤锅炉煤改气、煤烟尘治理、网格化环境监管等。在煤烟尘治理方面,持续实施“煤改气”工程,累计完成“煤改气”治理任务309.24蒸吨。在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利用“黄标车、渣土车智能交通综合管控平台”,对违规进入限行区黄标车、渣土车进行抓拍,并利用尾气遥感检测设备,加大对违规驶入禁行区、无环保合格标志车辆、高污染车辆查处力度,进一步遏制“冒黑烟”车辆和外埠机动车排气不达标车辆进入市区主要道路。同时,强力推进黄标车淘汰工作,淘汰、报废黄标车11137辆。在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方面:组织实施了13家重点企业17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进一步减轻了全市工业企业废气污染。狠治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立案处罚86件,处罚金额达2700余万元。强化落后产能淘汰,对甘河工业园区9家污染严重的企业(生产线)进行了停、改、关工作。

  ●一季度西宁空气质量西北第一

  治理成效: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一季度全国74城市空气质量报告,我市克服春季风沙天气较多等不利自然因素,一季度空气质量优良率为61.5%,优良天数为56天,排名位居西北省会城市第一。

  部门行动:受春季风沙天气多等自然因素影响,一季度我市空气质量基本处于全年中最“坏”的阶段,为了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我市从年初开始,就紧抓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不放松,从扬尘、煤烟尘、机动车、工业企业等城市主要污染源加大整治力度。其中,针对扬尘污染治理,我市从施工扬尘管控、道路扬尘治理、裸露地扬尘治理、区域环境卫生整治、规范渣土运输、加大重点区域监管、加强极端天气应急应对七个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治理措施,突出治理重点,全面开展扬尘治理工作。3月对达不到五个100%标准、擅自开复工的建筑施工、拆迁工地从重处罚;在我市多次出现风沙天气时,督促各地区和相关部门及时开展了全市扬尘污染防治应急应对工作,确保全市特殊时期空气质量不明显下滑。

  治一条河流让清水造福流域百姓

  湟水河,这条自古以来养育西宁的母亲河,过去多年来因为各种历史的原因而变得满目疮痍。从2000年起,经过十多年的斥巨资大手笔治理整治,如今的湟水河西宁段,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早日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的目标要求而回归它的清澈、灵动。

  【今年目标】

  消除湟水流域(西宁段)劣五类水质,小峡口出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百姓收获】

  ●湟水河西宁段水质持续稳定向好

  治理成效:每天清晨、傍晚,您会在西宁的南川河畔看到不少休闲散步的市民。这条流淌在西宁血脉中的河流,通过景观综合治理,全线恢复了水清、岸绿、流畅的美景,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南川河的成功治理是整个湟水河治理的一个缩影,湟水河西宁段水质不断改善,成为装扮城市的靓丽景观。

  部门行动:按照“全测控、全收集、全处理”要求,持续推进湟水河流域(西宁段)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先后实施了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和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对鹏鹞污水处理厂等违法排污企业实施了严管重罚,重点打击了污水直排的违法行为,对长期超标排放的第三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接管,理顺了污水厂管理体制。强化涉水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通过实施西宁特钢、百河铝业废水零排放等20个水污染治理项目,极大地减少了工业企业水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压力。同时,落实《河长制管理制度》,将四区三县辖区内未划定功能区小河流、沟、渠黑臭治理纳入目标责任,下达给辖区政府组织开展治理。通过整治,国控小峡口出境断面水质持续得到改善。

  ●枯水期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治理成效:今年的1至3月枯水期期间,地表水环境质量未发生大的反弹,基本上保持稳定,其中北川河润泽桥、朝阳桥断面,南川河六一桥、七一桥断面较2015年同期水质有明显的提高。

  部门行动:根据市政府《湟水流域(西宁段)水污染防治工作专题会议纪要》(第10次)决定,对西宁市四区三县政府和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工业园区、海湖新区下达督办通知,限时将全市湟水河干支流63个生活直排排污口截污纳管治理。截至5月底,全市截污纳管共完成49个,其中包含已确认的11个雨水、泉水、农灌水退水、泄洪排放口和1个城镇污水厂排放口,截污纳管完成率为78%。预计上半年前完成全市湟水河干支流63个生活直排排污口截污纳管治理工作。通过全市排污口整治工作,进一步减轻湟水河污染压力。在重点污水处理厂环境监管方面,我市加快了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调试工作,目前,第一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已稳定提高到8万吨左右,重点污染物浓度逐步下降;第三污水处理厂的处理量提高到7.5万吨以上,污染物基本上做到了稳定达标排放。

  树生态文明理念走出绿色发展之路

  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发展理念,是市委市政府对百姓承诺,更是为西宁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落实好生态环保优先的要求,我市坚持问题导向原则,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全面落实省、市委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线,坚持抓项目、抓监管相结合,统筹污染治理、总量减排、环境风险管控和环境质量改善,努力建设生态西宁。

  【今年目标】

  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指标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以内;发挥西宁市窗口示范作用,力争在全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创建工作走在前列。

  【百姓收获】

  ●9家“排污”企业被停改关。我市加大治理,提高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水平。2015年累计投资6.9亿元实施17个工业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全面完成了甘河工业园区9家产能落后企业“停改关”工作,其中:拆除生产线2家、关停3家、整改3家、转产1家。

  ●严管重罚震慑违法排污行为。我市结合新《环保法》的贯彻实施不断加强企业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以重点监察和全面监察、日常检查与夜间、节假日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大对工业企业环境监察频次。去年全市各级环保部门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12件,累计处罚近2430万元,其中对6家企业实行了按日计罚,案件查处量和处罚额度较往年大幅度上升,对3起环境违法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有力地震慑了违法排污行为。

  ●“四清”工程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市环保局结合“家园美化”行动和西宁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去年投资1460.5万元,实施了北杏园村、陶家寨村等4个村的环境整治项目。目前,已累计投资3.37亿元在全市420个村(占全市农村的45%)实施了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受益农户10万户、46万人。

  ●建管并重,狠抓污染减排项目落实。根据我市“十二五”总量减排目标及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组织实施了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项目。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