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之西,以一片群山为躯体、盐湖为精魂、草原绿洲点缀其间,却以苍凉而著称于世的广袤大地,就是雄浑壮美、神奇富饶的柴达木。
世代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蒙古族,世称德都蒙古。这是一个曾经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过巨大贡献、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书写过辉煌历史的族群;同时它又是一个经历迁徙岁月最漫长、迁徙环境最恶劣、以坚韧顽强而彪炳史册的部族。他们迁徙的地域几乎是高山阻隔,风雪呼啸,朔漠横亘,黄沙漫卷的生命绝境。诞生在这个勇武族群的德都蒙古民歌,由此形成了曲调深远悠扬、旋律雄阔苍凉、词汇内涵丰富、演唱形式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着极其重要的传承保护价值。
古力就是这样一位出生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赛什克乡卜浪沟草原,业已告别青海民族歌舞剧院,即将步入花甲之年,却从未闭合过依然嘹亮的歌喉,甚至更加迷恋故乡草原,痴情于民歌收集,矢志于民歌传承的最具代表性的歌唱家之一。
据说古力的外曾祖母查干,曾是乌兰柯柯旗著名的民间歌手,她清脆明亮的嗓音无人可比,能唱100多首蒙古长调。在每次的那达慕大会上能够连续不断、从不重复地演唱三天三夜。1956年,在查干老人的天籁之声从卜浪沟草原升向天堂的时候,一个婴儿在温馨的蒙古包里诞生了。他便是后来以演唱德都蒙古民歌而著称,活跃在国内外歌坛的国家一级演员古力。
作为德都蒙古民歌传承人,从外曾祖母查干到外祖母才本、再到姨娘才排力,显示着家族荣光的接力棒传递到古力手上已是第四代了。凭借良好的音乐天赋、超常的记忆和对民歌的理解,古力在牧歌悠扬的草原度过了他欢乐幸福的童年。12岁时他就从外祖母那儿学会了《青草滩上小骏马》《金色的初秋》《白沙滩上的柳树》等经典民歌。在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之后,他开始跟随姨娘以及民间歌手巴力久尔学唱《矫健的骏马》《满登山山顶》《准噶尔的马驹》等德都蒙古民歌。
1977年,古力第一次参加乌兰县文艺汇演便获得一等奖,成为当时名声鹊起的青年歌手。时隔三年之后,这位头顶草原晨露,胸怀赤子真情,立志民歌传承的牧民后代被海西州民族歌舞团破格录取,从此开始了他德都蒙古民歌系统化、完整化、专业化的演唱生涯。
从一个不懂简谱的业余歌手到一名能够领悟民歌真谛的优秀演员,再到一位将优美的旋律与深刻的思想、有限的舞台空间与无限的生活天地完美融合而享誉青藏高原的民族歌唱家,古力在近40年的艺术道路上,始终不忘民族精神之魂、优秀文化之根、百年牧歌之源,以其高亢悠扬、缠绵跌宕的演唱风格,真情地演绎着民族的传奇,执著地传播着民歌的神韵。
古力曾经说过:德都蒙古民歌之所以历经数百年沧桑而不衰,因为它是这个民族精神家园中最真诚的心灵呼唤,最深远的情感依恋。这些天籁般的歌声犹如惠泽苍茫大地,沁润万物生灵的天露,汇聚成这个民族生命中日夜流淌、绵延不绝的血脉……(郭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