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鹞子沟的突围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5-25 09:57    编辑: 许娜         

  鹞子沟变热闹了,不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这里到处是欢乐的笑声。

  从一个不知名的林区,到逐渐被人熟知的小有名气的景区,鹞子沟靠的是发展四季旅游。2015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亿元,这当中,以鹞子沟景区为主的四季旅游业的贡献较为突出。

  5月24日,阳光明媚。

  绕过雄伟的老爷山,一路向东驶往鹞子沟的路上,沿途来往的车辆连续不断。眼前的景象,在开农家乐的大通县东峡镇多隆村村民史国龙眼里,却习以为常。

  史国龙感慨,这几年,随着几个大的滑雪场在鹞子沟陆续开业,即便到了寒冷的冬季,鹞子沟依旧是一派火热的景象。游客来得多了,开农家乐、茶园的人也特别忙。

  不曾想,早些年,鹞子沟未开发之前,东峡镇多隆村的村民靠种地和出门打工为生,户均收入少得可怜。和多隆村一样,在鹞子沟内不少村庄的主要收入来自种植业和劳务输出。就在此时,发展乡村旅游的春风吹进鹞子沟。

  此时,一辆挂着川A牌照的汽车驶到家门。“客人来了!”史国龙热情地迎了上去。很快,史国龙将几位四川来的游客请进屋里,吩咐妻子沏茶、端水果。他匆忙走进厨房,着手准备食材。

  史国龙伸手从厨房柱子取下一串干蘑菇,放入清水浸泡。“蘑菇是去年夏天从鹞子沟林区采摘的,游客们非常喜欢,现在只剩两三串了。”史国龙说,鹞子沟的蘑菇有着地道的山野味道,是他农家乐的招牌菜。

  说话间,史国龙的电话响了。“喂,史老板吗?给我预订一桌客,5个人,12点准时到!”对着电话,史国龙爽快答应。

  沿着老爷山进入鹞子沟,绵延的二十几公里路,串起东峡镇的多隆、克麻尔、康乐多个景色各异的村庄,沿线各农家乐的招牌醒目地立在马路两侧。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这么好的林区,可不能让它白活。”随行的大通县文体科技旅游局旅游科科长权维元说,鹞子沟景区森林、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距离西宁又近,近年来,县上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和方式,即发展鹞子沟四季旅游业。目前,在鹞子沟一带,夏天有漂流、徒步、拓展训练、野炊等旅游项目,到了冬天,有滑雪、滑冰、赏雪等,做到了旅游的四季均衡发展。

  借鹞子沟的四季旅游,附近村庄的农家乐、茶园异军突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大通鹞子沟一带农家乐、茶园发展到了四十多家。借“乡村旅游”,做活“农家乐”文章,成为鹞子沟景区附近村民增收致富的样本。

  绿草如茵,绿树成荫。通往鹞子沟的路两旁的树林里,各种色调的帐篷一眼望不到边。对长年生活在鹞子沟一带的村民来说,自助营地是个新鲜玩意儿。而如今,借助丰富的森林资源,这里的村民在自家林地设营地、置灶台,为游客提供自家种的蔬菜,自家养的鸡、羊。

  “现在的人们,崇尚自然,喜欢在野外和家人聚餐。自助营地自然成为这部分游客的首选。”权维元说,自助营地的收入比较理想,村民除了收营地租金,还可以把自家种的蔬菜,养的羊也卖出去,取得双赢的效果。随着鹞子沟四季旅游业的兴起,当地村民出门打工的少了,而在家做“乡村旅游”的人多了起来。

  “鹞子沟作为离西宁市区最近的国家森林公园,有着交通、人脉方面的优势。在开发鹞子沟旅游业时,我们紧紧依托乡村游和短期游两个品牌,有针对性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大通县文体科技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到鹞子沟旅游的人,主要来自西宁市区及周边县城的居民,少有夜宿的游客。于是,他们在鹞子沟旅游时,主要在“吃”和“玩”方面下功夫,要让游客在短暂的一天内吃好、玩好。

  目前,以鹞子沟景区为龙头的乡村旅游业,对大通旅游业的贡献非常明显,已成为大通第三产业发展的引擎。

  翻开今后大通县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我们看到这样的字眼:做浓特色。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冰雪旅游等特色乡村旅游,通过农村宅基地流转、土地流转等形式提档升级,让部分农民成为产业工人,丰富特色乡村旅游内涵;建好样板。通过示范园区辐射带动作用,把各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高效设施农业、都市休闲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的样板区;突出文化。在打造农耕文化体验、民俗娱乐活动上下功夫,给乡村旅游注入文化灵魂,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旅游扶贫。探索乡村旅游发展和扶贫攻坚连接路径,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

  有了政策的持续推动,一个促农增收致富的“四季旅游”正发挥无穷效力。相信不久的鹞子沟,更值得期待。(赵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