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当青海省省长郝鹏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宣读道:“十二五”收官,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3%,还全省人民一条清澈母亲河的承诺取得重大进展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个掌声为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早日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的宏伟方针而响;这个掌声为西宁市委市政府“治宁方略、水为大政”思路而响;这个掌声为湟水治理付出艰辛努力的部门而响;这个掌声为母亲河再亮清澈容颜而响……
2011年4月21日,西宁市委、市政府成立湟水流域(西宁段)综合治理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湟管委),同年5月成立西宁市湟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湟投公司)。五年来,西宁市通过湟投公司与湟管委融合式改革发展,依托流域综合治理,以湟投公司为工作主体,将其打造成市政府综合性投融资建设和经营管理的重要平台,为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建设管理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五年来,湟水流域治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落实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10.1亿元、融资72亿元、招商引资39亿元、世行资金额度9.15亿元(1.5亿美元),通过大项目大投入,在砂石资源治理、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河道建设、城市片区综合体开发、再生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五年来,南川河、北川河、西川河综合治理让清澈母亲河绕城而过,依托河道治理启动的湟水河城区段水利功能和景观提升工程,让更多的老百姓有了锻炼休闲的城市驿站;推行“全收集、全处理、全测控”方略,建成多座污水处理厂,实施污水输送“大动脉”、再生水利用……湟水河流域(西宁段)的大手笔治理,为全市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和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相继实施614个排污口整治,新建改造城市排水管网349公里,城区排水管网里程达到目前的1220公里,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每日31万吨,再生水供水能力达到每日3.5万吨。排水箱涵、综合管廊、再生水厂、污泥处置项目,均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3%,达到了国家控制标准。
五年,大手笔投资、大智慧规划、大项目支撑、大气力治理,城区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秀美画卷,正在西宁这座青藏高原山水花园城市徐徐展开。
大智慧规划为城市发展拓展空间
为进一步改善湟水流域环境,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品位,湟投公司多次邀请国内顶级专家,反复论证,几易其稿,编制《西宁市湟水流域(西川河、北川河、南川河)概念性规划设计》、《北川河(天峻路—康家桥)综合治理总体规划》、《西川河(湟水路—黑咀桥)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初稿)》、《北川河(天峻路—康家桥)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等,为湟水流域治理大智慧规划搭起坚实的框架,也为河道综合治理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立体空间和纵深空间,成为湟水河的“点睛之笔”。
从2011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决定湟水流域治理工作从单一治污向集污染防治、生态建设、景观休闲和防洪泄洪为一体的综合治理转变。五年来,湟投公司按照完善南川、启动北川、规划西川的总体部署开展了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工作。
南川河(南段)综合治理工程。按照统一规划、整合资金、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南川河已实施整治工程的基础上,西宁市委、市政府明确由湟投公司牵头,整合南川工业园区征地拆迁、中小河流治理、世行项目、湟水流域综合治理各类资金集中使用,引入优秀设计团队奠定了南川河生态治水的技术支撑。该工程治理长度15公里。
北川河综合治理项目。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集中实施的原则,全面实施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概算总投资75亿元。整体项目于2012年7月启动,治理范围东至东山根,南至天峻路、九家湾村与魏家庄村交界,西至宁张公路,北至康家桥。规划面积约9.32平方公里,分两期实施。一期以“高原水城、夏都花园、文化走廊”的总体定位,在康家桥以南,天峻路以北,宁大高速公路以西,宁张公路以东,沿北川河5.8公里西侧辐射6.35平方公里范围内,将该片区建设成为集生态防护、休闲绿地、文化展示、旅游景观、自然生态环境恢复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宜居城区,打造西宁城市特色滨水休闲区、城北片区的综合活力中心。整体项目建成后,该片区将以崭新的面貌成为西宁市民休闲娱乐的“后花园”。
西川河综合治理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区分功能、分期实施的原则,以恢复西川河河道生态功能为目的,编制西川河综合治理规划。初步规划范围为西至湟中县与西宁接壤的黑咀村,东至湟水路,北至五四西路延长段,南至109国道,面积约1351公顷,适时启动。
湟水河城区段水利功能提升改造工程。为彻底解决城区湟水河水利功能和水系景观问题,改变含沙量大、水体浑浊且河道硬质护岸景观较差的现状,投资4.39亿元,按照“生态恢复、城市文化、水利保障、景观建设”总体要求对海湖桥上游分水口至共和路上游人行桥总长7.8公里河道进行治理,沿线开展绿化亮化工作,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
此外,投资750万元关闭湟水流域西宁段装机容量最大的朝阳水电站——“还水于河”;投资1500万元,实施南川河城市中心区域河道(六一桥—秀水桥)、湟水河(报社桥—新宁桥)的灯饰亮化工程;投资800万元,实施城北区朝阳村、寺台子村安置房建设,涉及朝阳电渠及中庄渠1039米渠道应急改线工程都围绕河道治理,拓宽城市空间细做文章。
治理完成的河道在城市中心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带动沿河两岸的土地升值和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品位。“生态”河道正在为城市发展升值不断加分,华灯初上,在霓虹灯的闪烁中,勾勒出高原古城流淌的城市音符……
经过五年的有序规划,流经西宁城区的湟水河河道,已经初步形成了“三河六岸”集生态防护、休闲绿地、旅游景区、文化展示、自然生态环境恢复工程为一体的绿色景观生态廊道。
大手笔投资为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资金“添底气”
大投资才有大作为……
作为西宁市政府综合性投融资建设和经营管理的重要平台,湟投公司与湟管委融合式发展为城市融资建设管理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运用多种融资手段,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等的“杠杆效应”,有效利用各类资金办大事,成了湟水流域综合治理的一大特色。
“十二五”期间,湟水流域治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落实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10.1亿元、融资72亿元、招商引资39亿元、世行资金额度9.15亿元(1.5亿美元)。
数字见证奇迹……西宁市湟投公司以“清水入城”为工作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流域治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创新模式,精心准备,勇于谋划,将可安排可不安排的项目落地,将能安排少量资金的项目争取放大资金量,累计落实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10.1亿元;深化河道治理和城市排水基础设施项目方案进行有效融资,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动西宁市第一个PPP项目落地,累计融资72亿元、招商引资39亿元。同时,由传统的银行贷款模式,积极向企业直接融资模式转变,筹备发行企业债劵;积极与各银行对接产业基金项目,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
其中,仅西宁环境综合治理利用世行贷款项目,作为我省目前为止最大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就是积极主动衔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世界银行争取的结果。
这个总投资15.3亿人民币的项目,不但争取到了世行支持的1.5亿美金(折合人民币9.15亿元),而且因为前期工作充分,在2013至2015财年全国几十个项目中,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项目评估、谈判和签约,并已于2014年10月21日开工建设。这个项目堪称西宁市实施水资源综合管理利用项目中的经典之作。项目建成后,西宁市的污水收集体系、初期雨水收集处理体系、再生水回用体系、重要沟渠环境整治等将形成生态“闭环”循环系统,城市功能和品味将大幅提高。
暴雨过后,如何让城市雨天不再“看海”?成了考验一座城市建设硬件设施的命题。为此,湟投公司不断加强城市排水设施建设、管理、维护力度,大资金投入实施这项关心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良心工程”。自2011年以来,累计投资17亿元,大力实施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超出了2011年前10年的投资总和,排水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加快污泥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投运后西宁市污泥处理能力将达到300吨/日。
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积水问题,西宁市委、市政府投入1000万元购置排水应急抢险装备,湟投公司自筹资金7680万元,相继实施八一路、五一路、东大街等20条路段积水点改造工作,变被动应对城市内涝为积极处置局部积水。
大项目支撑排污“大动脉”发挥效益
沿着湟水河海湖桥至团结桥一路东行,一条长达16.2公里的“巨龙”蜿蜒至终端的西宁市第三污水处理厂,这条2015年刚刚投运高2米、宽2.5米的污水箱涵,彻底解决了西宁城区由于污水管道管径过小而造成污水外溢的问题,基本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污染物排放“全收集”治理要求。
编制完成《西宁市城市排水专项规划》、《西宁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制定出台《西宁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成立排水客户服务大厅,提升全市排水设施管理水平;购买防洪、防漂移井盖对重点低洼地段排水井盖进行更换;投入1000万元购置排水应急抢险装备,多措并举,确保城市在汛期不发生长时间大面积内涝,城市防洪排涝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城市排水这项“良心工程”有序、健康发展,湟投公司从提升排水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入手,相继实施614个排污口整治,建成投运西宁市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西宁市第一再生水厂,新建改造城市排水管网349公里,城区排水管网里程达到目前的1220公里,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每日31万吨,再生水供水能力达到每日3.5万吨。排水箱涵、综合管廊、再生水厂、污泥处置等众多大项目支撑,为恢复湟水流域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摸索出了新的途径。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不懈努力,“母亲河”由于大项目的支撑,变得“水清、流畅、岸绿、景美”,西宁市小峡口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四类水体标准,并从2010年的58.8%提升至目前的83.3%,流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城区河道生态景观系统得到进一步提升,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力争用三年时间,在湟水流域推行污染物全测控、全收集、全处理,从根本上改变水质,早日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的目标初步实现。
大气力治理从源头改善水环境质量
五年来,湟投公司将城市污染源治理作为重头工作,投资2亿元建成投运西宁市危废和医废处置中心,年处置危废能力为1.729万吨,医废能力为6722吨;投资2.77亿元,全面完成西宁市历史遗留铬渣综合治理工作,累计处置铬渣42.29万吨;计划投资8.5亿元,建设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的西宁市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成后在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的基础上,采用高效发电技术,向城市提供清洁能源,打造青藏高原城市垃圾可持续利用的首个示范项目。同时,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借助世行项目引入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在北川片区率先对城市雨水进行收集与利用,进一步扩大再生水使用范围。
针对湟水河流域非法采(洗)砂场,造成大量生产耕地遭到破坏,水资源污染严重的现象。湟投公司严格执行《西宁市砂石资源开采综合整治方案》、《砂石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办法》、《砂石资源开采专项规划》,加大联合督查组巡查力度,严防复采和偷采洗砂行为。目前,沿湟水河及其一级支流河道两侧500米范围内211家非法采洗砂场全部关闭,累计清理存量砂石648万方,复平土地4571亩,完成投资8060万元。同时,“疏堵结合”,严格执行砂石开采企业论证、备案程序,进行规范化生产,确保西宁市砂石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全市砂石资源治理已经进入长效管理阶段。经过多年的大气力治理,湟水河流域以治砂为突破口,坚持“以砂治水、旅游带动、整体开发、统一经营”的方针,通过实施砂石资源整治、河道综合治理、水污染防治、核心段开发等工程,一年治砂治污打基础,三年项目落实显形象,五年长效管理全建成的目标得以实现。
依托湟水河流域的治理,西宁城区“东、西、南、北、中”五大水面和湟水干流、南川、北川三条生态河道,与现有城市中心区河道已经逐渐串联为一体,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具有西宁独特水文化和水景观的城市水系网络正在形成,西宁市城市水系生态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善,大绿化、大水面互融的城市百里生态水系带状风景线正在慢慢延展,亲水、近绿、怡人的生态环境离青海人民越来越近……
为湟水河流域治理专设“水管家”
西宁市委十三届十二次会议上,市委书记王晓指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树立空间均衡理念,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划,构建‘循环、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体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流域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向更明确,立意更高远。为做好落实,保证运转高效、管理科学,西宁市委、市政府加快了湟管委和湟投公司机制体制改革,以湟投公司为主体,采用“职能存续、公司主体、办公合署、致力市场”的融合式管理模式,顺利完成了湟投公司和湟管委融合式发展改革工作,积极发挥湟水流域(西宁段)综合治理和开发项目的投融资、建设和经营管理职能。通过融合式改革,湟投公司业务由单一的河道治理和排水设施建设,发展至水务、土地开发、工程贸易、城市资产运营、中小企业扶持、环保产业、政府资源管理7大业务板块,拥有七家全资子公司和一家控股公司。公司总资产达118亿元,围绕建设和服务好城市基础设施,致力当好西宁“水管家”。
沉心工作的心态,攻坚克难的过程,锻炼了一批干部,成长为推进流域治理的中坚力量。
省委省政府、西宁市委市政府对湟水流域综合治理的坚强领导和正确决策是湟投公司工作不断前进的保障。公司干部职工“激情、智慧、勤奋”的工作理念,沉心工作的敬业心态,攻坚克难的工作决心,坚定了更好地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的信心。流域综合治理,涉及面广、难度大,湟投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坚定地认为这是打基础、谋长远的大事业,浮躁不得,马虎不得。必须沉下心来,坚持精细化工作,攻坚克难。自工作开展以来始终保持了昂扬的工作状态,直面各类困难和问题。
同时,干部职工队伍平均年龄35岁,是全市最年轻化的一支队伍。基本上所学专业对口,通过融合式改革,以国有企业核心用人制度,从“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的原则出发,经过五年高强度的工作,打造了一批能吃苦、好学习、会干事的干部队伍。干部队伍在项目建设、工程管理、融资工作上得到了锻炼,这是流域治理工作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成为持续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核心力量。
【背景链接】
湟水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流经青海、甘肃两省,干流全长374公里,其中青海境内长349公里,流域面积32863平方公里,其中青海省境内流域面积16120平方公里(不含大通河流域)。湟水河也是青海人民的母亲河,分别流经省会西宁和海东地区,全省近60%的人口,52%的耕地和70%以上的工矿企业分布于湟水流域,粮食产量占全省的62%,工业产值占全省的66%,在青海经济发展中起着龙头和中心作用。
西宁市位于湟水流域的中上游段,全省近50%的人口生活在湟水流域西宁段。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湟水流域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径流量减少、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概括起来就是“水少、水脏、水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