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飞在心尖上的宴席曲(中)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5-06 09:09    编辑: 马燕燕         

  岁月易老歌不老,源远流长的宴席曲在一代代回族人承传着,在大西北粗犷雄浑的山水间开放成了灿烂的民族艺术之花。

  当地回族人把举办婚礼叫“过营干”,参加婚礼叫“吃宴席”,因而把婚礼上表演的歌舞称作“宴席曲”,或“菜曲儿”。“养儿的家里满堂红,养女的家里一场空”,故宴席曲多在男家表演,但演一晚或连演两三晚,要视主人的要求而定。上世纪80年代前的门源,山道土路,大河相隔,三四十里路就要走上一天,亲戚们来吃席得留宿,一般人家只有两三铺炕,这时候宴席曲便成了娱客熬夜的最佳选择。农村的婚礼都在冬季举行,忙完了一年的农事,消消停停地磨面,榨油,宰羊,做馍馍,一切都在循着节令按老规矩有条不紊地进行。乡风淳厚的当地流行着这样的民谚:“走到天下,庄员为大”,“一家有喜大家的喜”,体现在婚礼上,便有了婚礼前一天一户不落地请来全村的人以盛宴招待的“邀庄员”乡俗。自此庄员们也投入到了婚礼当中,挑水劈柴、当东跑全、赛马叼帽子、压轿压箱、嬉戏公婆、听窗根闹洞房、唱宴席曲的……这样的时刻几乎是全村人出动,直把寒冬里的喜事闹得个热火朝天。

  天擦黑,灯刚燃。曲把式们唱着《恭喜曲》踏歌而来,主人家致“赛俩目”为礼,掀帘恭迎,暖茶热菜自是一番热情招待。此时院中已挂起贴着大红喜字的羊油灯笼,墙板搭成的凳子围成了圈。星月在天,人影憧憧,大红方桌上给曲把式们准备的糖茶冒着缕缕热气。随着曲把式们的入场,婚礼晚会正式开始。只见把式头儿来到中央,绕着圈儿致礼后,亮开高嗓开始致祝赞词《表礼》。从婚姻的天命缘起和美好说起,将父母的恩、媒人的义、亲戚六眷、党家七舍、隔壁庄员的情一一表来。并通过钱、茯茶、挂面等生计必需品获取的艰辛,道出生活的本质。尤其是对茯茶从产到销的精彩描述,给人们展开了一帧茯茶文化的风情画。从借古说今,劝喻人心到对新郎新娘,伴郎伴娘,以及在场的人的形象、气质,进行着礼赞。字字珠玑,妙趣横生的词句,押韵合辙,声情并茂的清诵,把人们的心烘得暖暖的。

  开场曲《抬起头儿瞧》响起,众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歌声中,这时的曲把式们两两相对,单手支颐点头扭颈,头颅上扬眼微合,在深情投入的演唱中将人们带入了音乐的世界。从宴席曲的小家场景到春晚举国同庆的大场景,我们不难体味出传统民间文化与现代大众文化之间的某种渊薮。

  从宴席曲的文学表现形式来看,可以说它是诗歌里的音乐,音乐里的诗歌。它的歌词韵律与口头文学体裁的诗歌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其句法有五字齐言型、六字齐言型、七字齐言型、九字齐言型、十字齐言型及属于自由编创发挥的混合型。其音韵也与诗歌相同或相近,并具有诗歌的抒情情调和叙事诗歌的叙述、重复对歌、反复咏叹等特点。另一方面宴席曲作为无谱的口传音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差异性,民间也有“十唱九不同,同了没人听”之说。在门源,就有上川令、下川令之别。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以方言区为主要传播单位,大量方言副词的应用促成了小区域内的演唱语境,不明了方言就听不懂曲子。其二,师徒口头相授的传承方式也造成了同一首曲子有不同的曲调、不同的演唱方法的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其规律主要呈现在:曲式为多乐段结构,有二乐句、三乐句、四乐句、自由结构等形式。它的音乐大多是商徵性、角羽性的五声音阶和部分六声音阶。以复拍为主,也有单拍和混合拍子。作为无伴奏音乐,曲把式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习惯运用一些特色音、偏音、装饰音增添曲调的色彩。这种自由发挥,也促成了宴席曲节奏的极大变化,特别是虚词部分的无限延长音,是有别于其他歌舞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加上它的华彩和落音下滑的风格,对舞蹈动作的自由发挥,细腻地表达情感提供了空间。从而形成了其旋律千回百折婉转悠扬,其节奏优美自由潇洒抒情的音乐风格。(马成云)